第563章 准与不准(1 / 2)

加入书签

杨宪闻言,面色凝重,出班奏道:“陛下,此事还望三思。

《左传》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占城虽遣使来,然其心难测。

占城王族子弟入我大明军中,万一居心不良,恐生祸端。

再者,《孙子兵法》亦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等对占城底细尚未全然明晰,贸然让其子弟入军历练,军中机密若为其知晓,日后战端一起,恐陷我军于不利之地。”

他顿了顿,又道:“陛下,我大明根基初定,当以稳为主。

占城此举看似美意,实则或有深意。

万不可因一时之念,而遗患无穷。

望陛下详察,切莫轻信占城表面之辞,以免给我大明江山社稷带来不测之险。”

儒生们听杨宪这般言论,顿时怒形于色。

一儒生当即斥道:“杨宪,休得胡言!

《论语》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以小人之心,度占城之腹,实在不该。

占城遣子弟来,乃慕我大明教化,欲结友好之盟,你却妄加揣测,心怀叵测,岂是正人君子所为?”

另一儒生亦高声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儒家向来倡导以仁待人,宽厚包容。

占城既诚心来朝,欲让子弟于我军中历练,你却以猜忌之心阻拦,这与儒家之训背道而驰。

如此狭隘,如何能辅佐陛下治理天下?当思‘克己复礼为仁’,摒弃你这等无端猜忌,莫要坏了两国修好之机缘,以免让天下人笑我大明无容人之量!”

杨宪面色沉峻,对着众儒生朗声道:“诸位所言,看似有理,实则大谬。

尔等只知空谈儒家仁义,却不顾实际利害。

《孟子》亦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大明初创,根基未稳,安能不存忧患之心?”

“占城远邦,其心难测。

纵以儒家仁义待之,万一其包藏祸心,我大明该当如何?你们引‘四海之内皆兄弟’,可兄弟尚有亲疏,何况异国之人?”

“再者,军中机密,关乎国家安危。

岂能因所谓仁义之名,随意泄露?若占城子弟别有用心,探得机密,他日兵戎相见,我大明百姓又将置于何地?你们满口仁义,却不虑国家存亡之大计,只图虚名,实乃误国之论!

我杨宪此举,正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绝非无端猜忌。

还望诸位莫要因小失大,坏了我大明根基!”

翰林编修听闻杨宪之言,神色郑重,向前一步说道:“杨宪,你所言虽关乎利害,然却忘却了我儒家根本。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大明以仁德治天下,占城王遣使送子弟来,正是慕我仁德,此乃教化远人的良机。”

“若因你所谓的‘忧患’而拒之门外,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我大明?又怎会信服我大明的仁义之道?《论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大明若以仁义之心接纳占城子弟,以礼相待、以仁化之,他们又怎会生祸心?”

“你一味担忧猜忌,实非为君分忧之良策。

我大明行仁义于四海,万邦来朝,方显大国风范。

若因些许臆测而失此契机,恐怕寒了远人之心,日后谁还愿与我大明交好?还望你能深思,莫要因一时短视,坏了这彰显仁德、怀柔远人的美事。”

浙东集团官员们纷纷附和翰林编修,其中一位官员拱手道:“杨宪大人,我大明乃天朝上国,为藩国之宗主。

占城既为藩属,遣使送王族子弟来我大明军中历练,这是对我大明教化与军威的敬仰。”

“儒家倡导‘仁以爱人,义以正我’,我大明秉持仁义,以宽厚之心待藩属,方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