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大阅之事(1 / 2)

加入书签

当下朱植年纪尚幼,就算是定了辽东为封地,短期内也没法去就藩。

这段时间里头,可就有了不小地操作余地。

在朱植尚未前往辽东就藩的这段时日,对于大臣们而言,可谓是大有可为。

他们深知,此时若能与朱植打好关系,日后或能从中获利。

于是乎,不少大臣纷纷开始行动。

有的大臣设法寻机接触朱植,于不经意间透露出对其赞赏之意,以表示好;有的则主动上前结交,借谈论学问、志趣之名,拉近彼此距离。

更有甚者,盘算着往朱植身边安插自己的人手。

这些大臣心中明白,朱植虽年幼,但未来封地在辽东,那可是块肥肉。

若能在此时与朱植建立良好关系,待他成年就藩辽东,自己便能从中获取诸多好处。

无论是在辽东谋取利益,还是在朝堂上增加话语权,都大有裨益。

一时间,围绕着朱植,大臣们各怀心思,种种手段频出,皆想在这尚未明朗的局势中,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那些大臣设法接触朱植的一举一动,皆被暗中监视的锦衣卫瞧得真切。

锦衣卫向来职责所在,当即不敢耽搁,赶忙将这些事一五一十地汇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听闻后,并未多言,只吩咐毛骧道:“你且盯紧些。”

朱植的母妃韩妃这边,她留意到些动静,便问朱植:“孩儿,最近莫不是有不少大臣来亲近你?儿啊,你须牢记,得与这些人保持距离。

你身为皇室宗亲,日后还是边塞王爷,切不可与他们有过多牵扯。”

韩氏心里透亮,深知自己没什么根基底蕴,唯一的依靠便是皇室。

朱植身为皇家血脉,若与旁人走得过近,必定后患无穷。

她清楚,唯有抱紧皇室这棵大树,朱植的前程才能安稳,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无论如何,朱植都不能与其他人过分亲近。

朱植向韩妃说道:“母妃,儿臣明白,雄英也同儿臣讲过这些话。”

韩妃这才绽露笑颜道:“儿啊,你明白便好。

你与皇太孙殿下年岁相当,往后你只需尽心竭力,做他的左膀右臂,便足矣,其他的切莫多思。”

朱植尚年轻,就算朱标登基之时,他未获重用,可等朱雄英继位,朱植便能成为朱雄英背后有力支撑。

毕竟他俩自小相识相伴,这般从幼时培养起来的情谊,极为重要。

这情谊能让朱植忠心辅佐朱雄英,助他稳坐皇位,成就一番大业。

又一日早朝,群臣参拜已毕,朱元璋忽提起大阅之事。

朱元璋寻思着,待诸国前来朝贡之际,举办一场大阅。

借此展示大明的赫赫雄风,彰显大国的不凡气度。

朝堂之上,听闻朱元璋欲在诸国朝贡时举行大阅,一位儒生赶忙站出,恭敬地作揖行礼后说道:“陛下此举,实乃英明之至!

《礼记·月令》有云,‘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

’大阅之礼,古已有之,此举不仅可彰我大明兵威,更能示以四方怀柔之意。”

他接着侃侃而谈:“‘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如今诸国来朝,大阅可让外邦知晓我大明文治武功,国泰民安。

此为弘扬圣德,显我中华上国之尊,践行礼义之道。

如此,既能震慑心怀不轨者,又能使诸国感慕陛下仁德,倾心归附,实乃巩固邦交、扬我国威之良策。”

朱元璋听了这人的说辞,心中颇为满意,微微颔,神色间尽显嘉许之意。

然并非众人皆作此想。

话音刚落,一位翰林编修赶忙出列,神色忧虑,拱手作揖道:“陛下,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