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方孝孺高升(1 / 2)
朝会之上,朱元璋将一份浙东官员的空缺名册拍在案上,沉声道:“浙东缺官甚多,地方事务堆积,诸位有合适的人选,尽管举荐上来。”
话音刚落,几个文官便按捺不住,纷纷出列。
“陛下,臣举荐吏部主事张大人,此人干练,曾在苏南任过职,熟悉地方事务。”
“臣觉得通政司的李大人更合适,他是浙东本地人,熟稔乡情,便于开展工作。”
一时间,朝堂上举荐声此起彼伏,众人各执一词,都想将自己人安插进浙东。
刘伯温端立一旁,指尖捻着胡须,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始终一言不。
他深知浙东刚经动荡,此刻去补缺,看似是美差,实则是站在风口浪尖,稍有不慎便会卷入前尘旧事,索性作壁上观。
李善长也低眉敛目,仿佛对这场举荐漠不关心。
他心里清楚,朱元璋此举看似是征询意见,实则已有考量,这时候跳出来举荐,若是不合圣意,反倒惹祸上身,不如静观其变。
朱元璋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那些争执不休的官员身上,眼神渐沉:“都肃静!
浙东之事非同小可,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此事朕再想想,退朝!”
说罢,朱元璋拂袖而去,留下满朝官员面面相觑,方才的热闹瞬间冷却,只剩下无声的掂量与盘算。
御书房的檀香在暖炉里明明灭灭,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敲着案上的浙东舆图,抬眼时,目光像淬了冰:“今日朝会,满朝都在举荐人选,就你们俩闷葫芦似的不开口。
怎么,浙东的窟窿太大,你们都怕沾手?”
刘伯温上前一步,青布官袍的下摆扫过地砖,带起微尘:“陛下,浙东新定,民心未稳,此刻派去的官,既得镇得住场子,又得懂安抚。
臣观今日举荐之人,要么是钻营之辈,要么是书呆子,都担不起这担子。
与其乱荐,不如等陛下圣断。”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稳当,像他手里那杆从不虚的算筹。
李善长紧随其后,藏青色的蟒袍在灯下泛着暗纹,他躬了躬身,语气比刘伯温更沉:“陛下,浙东缺的不是官,是能扎下根的官。
那些急着抢位置的,多半是盯着当地的盐引和良田。
臣若举荐,难保不被人指摘结党。
况且,陛下心里早有明镜,臣何必多嘴?”
朱元璋盯着二人看了半晌,忽然笑了,把舆图往他们面前推了推:“你们啊,一个精于算,一个精于藏。”
他指尖点在宁波府的位置,“朕要的不是只会坐衙的官,是能带着百姓把稻子种下去、把渔网撒出去的人。
伯温,那个叫方孝孺的,性子刚直,又懂教化,如何?”
刘伯温眼睛一亮:“陛下好眼光!
孝孺虽年轻,却有筋骨,能扛事。”
李善长也点头:“方孝孺是块好料,只是少了点历练。
臣愿从户部拨些粮款,给他做后盾,让他放开手脚干。”
朱元璋拍了拍案:“就这么定了。
你们俩虽没在朝会上说话,心里的账倒是比谁都清。”
他拿起朱笔,在舆图上圈了个圈,“告诉方孝孺,浙东要是治不好,朕先拿你们俩是问。”
方孝孺握着那张任命文书,手指反复摩挲着上面的朱印,半天没回过神。
他平日里在翰林院抄录典籍,最多给几位大人跑跑腿,怎么也想不到会被陛下点名将去浙东赴任,还是如此重要的职位。
“我……这……”
他张了张嘴,看着周围投来的目光,脸颊微红,半天憋出一句,“陛下怎会知道我?”
齐泰拍着他的肩膀大笑:“孝孺兄深藏不露啊!
陛下这是慧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