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高高在上的儒学不灵了(1 / 3)
曲阜孔家倒了之后,山东地面上的那些士子,日子过得有些恍惚。
先前,孔家是读书人的根,便是没中功名的秀才、童生,也常往孔府走动,或是依附其门下做个西席,或是借着孔家的名头在地方上谋些体面营生。
如今这根一断,好些人没了着落,成了无根的浮萍,整日里东游西逛,心里空落落的。
有的士子家里本就不宽裕,没了孔家那边的帮衬,束修断了来路,日子越紧巴。
每日里对着空荡的书房,看着案上蒙尘的书卷,只叹一身学问没了用场。
也有的曾靠着孔家与地方士绅结交,如今士绅们自身难保,见了他们也躲着走,往日的酒局、诗会稀稀落落,连个说话的人都少了。
这日,布政使司要在山东广设官学的消息传开,像一阵风似的刮遍各州县。
说是要从村社到府城,建起小学、中学,将来还要办大学,正缺教书的先生。
消息一到,士子们先是愣了愣,随即动了心思。
章丘县有个老秀才,姓周,先前在孔家旁支教过几年书,孔家倒了后便赋闲在家,靠着变卖旧书度日。
听闻官学招先生,他当天就揣着自己的文卷去了县衙。
“县太爷,”
他作揖道,“晚生虽没中过举,可《论语》《孟子》背得滚瓜烂熟,教那些蒙童识字断句,还是使得的。”
旁边一个年轻童生也凑上前:“大人,学生算学还算精通,中学里要教算术,学生愿往。”
不光是这些落魄的,便是有些家底的,也动了念头。
济南府有个姓刘的举人,原想着等风头过了,托关系谋个小官,听闻官学的事,改了主意。
他对家人说:“如今新政正盛,官学是朝廷看重的事。
去那里当先生,一来每月有俸禄,补贴家用不愁;二来与官府打交道多了,摸清了新政的路数,将来若要入仕,也算有个根基。”
各县报名的帖子雪片似的往府衙送。
有的士子怕自己学问不够,连夜挑灯苦读,把农桑、算学这些实用学问也捡了起来;有的四处托人打听官学的章程,想知道先生的品级、升迁的路子;还有些几个相熟的聚在一处,商量着是去小学稳妥,还是去中学更有前程。
先前那股惶惶然的气儿,渐渐被一股热乎劲儿取代。
街头巷尾,士子们碰面,不再叹穷诉苦,而是问:“兄台报了哪处的学堂?”
“听说济南府的中学要请懂格物的先生,兄台可有研究?”
他们心里都清楚,孔家倒了,旧路走不通了,这官学便是条新路。
既能靠着学问换些衣食,又能借着新政的东风,为将来的日子铺个垫。
虽不知前路如何,可总比做那无根的浮萍,在风里飘着强。
那几日,各县衙门前的墙上刚贴出官学招先生的布告,就围满了士子。
众人踮着脚,伸长脖子去看,起初脸上还带着盼头,看着看着,那点热乎劲儿就凉了半截,一个个都愣在原地。
布告上写得明白:小学教蒙童识字,倒还需些讲经书的先生,可名额寥寥;中学里,算术、格物占了大半功课,要的先生最多;将来的大学,更是要教些“算学”
“物理”
“化学”
的,说是从辽东学来的新学问,名额占了七成还多。
“这……这是怎么说的?”
有个老秀才指着布告,手都有些抖,“读了一辈子《诗》《书》,到头来,朝廷要的竟是这些旁门左道?”
旁边的童生也急了:“可不是嘛!
布告上写着,算学要会开方、测地亩;格物要懂器物原理,连烧陶、冶铁的法子都得知晓。
这些东西,咱们哪学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