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鞑靼瓦剌求和(1 / 2)

加入书签

漠北草原上,寒风卷着枯草,刮过鞑靼和瓦剌的营地。

这几年,南边的明军攻势越来越猛——秦王朱樉在西边扎下营盘,铁蹄踏遍河套;晋王朱棡率军出雁门,把边境线往外推了百里;最狠的是燕王朱棣,带着骑兵追着他们的尾巴打,好几次差点端了王庭。

鞑靼可汗坐在毡帐里,看着案上仅剩的半块奶酪,眉头拧成了疙瘩。

旁边的万户官叹道:“可汗,再打下去,牛羊都快被明军抢光了,部里的年轻人也死了大半,再耗着,怕是连过冬的草料都凑不齐。”

可汗没吭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弯刀。

他何尝不知道,以前还能抢中原的粮食过冬,如今明军守得跟铁桶似的,别说抢,就连靠近边境都得挨顿胖揍。

另一边,瓦剌的领也在帐中愁。

几个头领吵吵嚷嚷,有的说要跟鞑靼联手再拼一次,有的却直摆手:“拼什么?上次联合出兵,被燕王的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损失了多少好男儿?再拼,咱们瓦剌就要从草原上除名了!”

领猛地一拍桌子:“够了!”

他望着帐外呼啸的北风,“明军三路压境,咱们两家加起来都不是对手。

鞑靼想保着东部的草场,咱们想守着西边的牧地,各有各的心思,怎么联手?”

有个老谋士低声道:“依我看,不如暂避锋芒。

派个人去跟明军谈,就说愿意退回漠北深处,不再南下,换他们别再追着打。

等过两年养好了气力,再做计较。”

领沉默半晌,缓缓点头:“也只能这样了。

再耗下去,不用明军打,咱们自己就得饿死在这草原上。”

消息传到鞑靼营地,可汗听了,也松了口气。

他对左右道:“瓦剌愿意退,咱们也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总比在这里被明军一点点耗死强。”

很快,两拨使者分别往明军的营地去了。

草原上的风依旧冷冽,但弥漫了数年的硝烟味,似乎终于有了一丝消散的迹象。

只可惜,秦王、燕王与晋王皆未应允,只管继续攻打那鞑靼、瓦剌。

鞑靼、瓦剌实无他法,只得差遣使臣前往应天求和。

应天皇宫的奉天殿内,檀香袅袅,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靴底踩在金砖上,静得只闻烛火噼啪。

殿外传来通传声时,朱元璋正捻着胡须翻看奏折,闻言抬眼,沉声道:“宣。”

两名使臣被侍卫引着进来,身上的皮毛大氅还沾着塞外的风尘。

走在前面的鞑靼使臣是个红脸膛的老者,双手捧着一卷牛皮文书,脚步有些踉跄;瓦剌使臣则年轻些,眼神里藏着不甘,却还是随着老者一起跪下,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罪臣叩见大明皇帝陛下。”

朱元璋放下朱笔,目光扫过两人:“你们主子让你来,想说什么?”

鞑靼老者喉头滚动,磕了个响头:“陛下,我等……我等愿降。

前番冒犯天威,实乃猪油蒙心。

我主说了,愿将历年掳掠的汉人尽数送还,再献良马三千、皮毛百车,只求陛下罢兵,许我等退回漠北,永为藩属,岁岁纳贡。”

瓦剌使臣跟着道:“我主亦有诚意,愿献骆驼五百、玉器一箱,并誓再不敢南下牧马。

若陛下应允,我等即刻割让漠南三卫之地,立碑为界。”

话音刚落,殿中响起窃窃私语。

户部尚书出列奏道:“陛下,连年征战,国库耗费甚巨,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上策。”

兵部尚书却皱眉道:“鞑靼、瓦剌反复无常,恐其假意求和,待喘息后再犯边。”

朱元璋没看众臣,只盯着使臣:“送还汉人,何时送到?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