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刀赠英雄(2 / 3)

加入书签

倭刀。

戚弘毅持刀在手,向李诗诗承诺道:“项夫人请放心,戚某定以此刀斩断倭酋之,以告慰袍泽兄弟在天之英灵。”

祭拜罢,李诗诗留几位好友用饭,谈及一路经历及项人尔生平之事,又引得无限唏嘘感慨。

众人皆恨朝堂晦暗不明,皇帝亲佞远贤,致使奸臣当道,忠良无路,内有忧患,外伺强敌,北地胡人虎视眈眈,西南藩王拥兵叛乱,就连承载倭寇那样的蕞尔小国,都敢远渡重洋,来犯东南。

更为讽刺的是:当此世风之下,戚弘毅率堂堂之阵,正正之师,平倭荡寇,安定东南的大义之举,竟需用贪财行贿的方式,方得让朝中权贵免于掣肘,使自己的抗倭之志有些许用武之地,更遑论宵小之辈只需小施谋略,便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黜一代名将,杀敢谏忠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在朝中佞臣眼中,名震东南的戚弘毅戚大将军,也不过是好用一些的良弓走狗而已。

此番戚弘毅起复,重掌军事,不过是因为倭寇卷土重来,为防止事情不可控制,权贵急欲用戚弘毅尽除倭寇,来掩盖其通倭之罪罢了。

荡寇有力不表其功,平倭不利必彰其过,用之即来,不用则弃。

权贵们躲在后方钻营取巧,那些磨人心智的本事,倒是用的滚瓜烂熟。

浸淫官场多年,戚弘毅当然明白这些蝇营狗苟。

可是,明白又能如何?

戚弘毅明知自己不过是奸佞眼中的良弓走狗,却别无选择。

不,也许有的选。

他大可以养寇自重,扩大兵权,反逼朝堂,清君侧,除奸佞。

可这样做了,岂非要纵容倭寇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若如此,东南百姓何辜?

若如此,他与朝中奸佞何异?

戚弘毅仍记得当初辞官将行之时,东南百姓沿街相送,自己曾当着他们的面竖剑立誓:今我留剑于此地,若倭寇再犯东南,我即便孤身一人,也必来此取回宝剑,抗敌平倭,不负众望。

他怎么忍心违背当初的铮铮誓言?

又怎么忍心百姓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剿除倭寇,还东南百姓太平安宁。

戚弘毅决心已定,必当临危受命,一往无前。

倭寇们的末日即将到来。

很快,竹林中的简单一餐便用完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相随一路,便是有缘有份,可人各有其道,总有离别之时。

陈忘等人欲向北行,至墨堡送杨延朗母子团聚,而在此之前,会经过桃源村。

据陈忘所言,他的师父正在此处隐居。

十年前的那些恩怨故事,似乎逃不开陈忘那个从未听闻过的所谓“师兄”

,若师父尚在人世,正好借机一问究竟。

戚弘毅则向南,入宁海卫,先攻海波城,再渡闻涛岛,平寇东南。

相随而来的白虎堂沙不遇及玄武门孔双索亦相随而去,以海鲨帮和玄武门的力量,补充宁海卫水军的缺失,以求全歼倭寇,不容一人逃脱。

李诗诗独守小院,目送两拨人先后离去。

竹林小院之中,只剩李诗诗一人,红鸯一马,孤坟一座。

关闭竹门,回看小院。

竹屋俨然,果树环绕,菜畦齐整,鸡鸭成群……

这一切,都是项人尔用双手一点点打造而成。

是他留给她的温柔。

李诗诗抱紧怀中的锦衣刀,似乎那刀身上还残留着他的温度;李诗诗摸了摸脖子上的白玉小鱼,似乎那上面还留有他的一缕残魂。

提笔蘸墨,李诗诗展开一方宣纸,书以寄情:

万物有灵,草木含情。

新屋刚成故人离,唯有寒蛩鸣。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