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普通话的由来(2 / 2)

加入书签

晚辈现,多数炸裂皆因砖石受潮,遇高温急剧汽化膨胀所致。

于是我便尝试在耐火泥中添了些石灰,现不仅能防潮,竟还能增加窑炉的气密性,使得炉温更高更稳。”

他顿了顿,见两位老者都听得认真,继续道:“可这气密性一好,新的问题又来了——炉内水汽无处可逃,压力积聚,反而炸得更厉害!

好几次那几千斤重的炉子都被炸得粉碎。”

他做出心有余悸的样子,“当时我就想,这‘气’的力量竟如此巨大,既能炸毁我几千斤的炉子,若是引导得当,岂不是也能拉动几千斤的器械?于是便试着造了些装置,没想到还真成了些气候。”

李辰听完,抚须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因弊生利,化害为宝。

善于观察,勤于思索,更能学以致用。

不错!

真如赵相所言,是块能经纬天地的好材料!”

公输丹更是听得两眼放光,猛地一拍大腿:“妙啊!

真是个妙人!”

他上下打量着张经纬,忽然问道:“后生,你说你姓张……你是张廉的儿子?”

张经纬心中一动,面上平静答道:“正是家父。”

公输丹闻言,脸上露出“果然如此”

的表情,用力点了点头,伸出大拇指,那口浓重的乡音又冒了出来:“那准没错咧!

额就说嘛!

和你‘大’(爹)当年一个毛样!

灵得很!

仁滴很!

(意思是夸他和他爹一样聪明厉害,是个人才!

)”

张经纬被这直白又接地气的夸奖弄得一愣,随即失笑。

他算是真切体会到,为啥后世那些段子总说秦始皇的“额滴,都是额滴”

很有考究了,这古老的关中口音,确实自带一种朴实的霸气。

李辰在一旁无奈地摇头,对公输丹道:“你呀,又不是不会说官话,太后娘娘在宫宴上都说过你好几次了,要注意官仪。”

公输丹却浑不在意,甚至撇了撇嘴,低声嘟囔道:“她一个淮南人,说起官话来还不是‘驴学马叫’,别扭得很!

还不如额这老腔老调听着实在!”

李辰被他的话噎得直瞪眼,没好气道:“慎言!

越说越不像话了!

莫要在小辈面前说这些有的没的!”

张经纬在一旁听得暗自好笑,却也明白。

他倒是知道当朝“司马”

皇家的渊源——其祖上是从上谷地带也就是如今的河北道迁徙到的中枢,后来趁势起义称帝,定都长安。

自此,河北道一带的方言口音便逐渐成为了官场通行的“官话”

而公输丹这样的关中后代,自然对自己的乡音更有感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