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大同英烈祠祭奠阵亡将士(1 / 3)

加入书签

"

陛下。

"

徐达建议道,"

臣以为英烈祠应当选址在城北高地,俯瞰整个大同府。

这样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过往商旅,都能看到这座神圣的殿堂。

"

"

甚好。

"

张无忌点头赞同,"

另外,朕决定每年清明、中元二节,由朝廷派重臣主持公祭。

每逢重大战役周年,当地官员必须亲临祭祀。

"

常遇春补充道:"

臣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英烈祠,负责收集整理将士事迹,定期增补灵位。

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将士需要入祠供奉。

"

张无忌一一采纳,并命人立即开始筹备。

他特别强调:"

所有阵亡将士,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平等入祠。

哪怕是普通一兵,只要为国捐躯,就应当被后人铭记。

"

夜深人静时,张无忌独自站在临时行宫的窗前,望着满天繁星。

他想起光明顶上那些为抗元事业牺牲的明教弟子,想起蝴蝶谷中那些无名的墓碑。

建立英烈祠的想法其实在他心中酝酿已久,今日张兴祖的泪水只是最后的触动。

次日清晨,大同府北门外的空地上,张无忌亲自主持了英烈祠的奠基仪式。

他亲手埋下第一块基石,周围站满了自前来的百姓和士兵。

"

从今日起,"

张无忌向人群宣布,"

凡大明将士,为国捐躯者,皆入此祠受万世香火。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里,他们的故事将代代相传。

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明的和平与繁荣,是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

人群中爆出震天的欢呼声,许多士兵泪流满面。

他们知道,即使有一天战死沙场,也不会被遗忘。

奠基仪式后,张兴祖立即投入了繁重的工作。

他在临时搭建的军帐中,日夜不停地回忆、记录着每一个阵亡将士的姓名和事迹。

有时写着写着,泪水就会模糊视线,但他坚持要亲手完成这份名录。

"

王二狗,保定府人,年二十二,守西门时身中七箭仍力战不退,最终与三名敌军同归于尽"

"

李铁柱,大同本地人,年三十五,为保护城中百姓转移,独自引开追兵,尸骨无存"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张兴祖的笔尖常常因为颤抖而写歪了字,但他拒绝任何人代劳。

五天后,当张无忌前来视察进度时,现张兴祖已经憔悴得不成人形。

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右手因长时间书写而肿胀不堪,面前却已经堆起了厚厚一摞名录。

"

张将军!

"

张无忌心疼地夺过他手中的笔,"

你这是何苦?朕可以派文官协助你。

"

张兴祖抬起布满泪痕的脸:"

陛下,这些兄弟是为我而死的。

当时我下令死守,他们明知是死路一条,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现在现在我能为他们做的,就只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啊!

"

说到最后,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终于崩溃大哭。

张无忌无言以对,只能轻轻拍着他的肩膀,任由他宣泄积压已久的悲痛。

当天下午,张无忌调来了二十名书记官协助张兴祖,但他仍然坚持亲自审核每一份名录。

同时,英烈祠的建造也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