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宏大的构思,意在构建新的神庙(2 / 5)
。”
“创收?网络?”潘迪特微微一怔,随即恍然大悟,“你是说……送,但有门槛地送?唯有展现足够虔诚的信徒,才能获得‘神赐’的香皂?”
他瞬间明白了儿子的深层意图。
这并非单纯的慈善,而是巧妙的商业与宗教结合。
信徒需要以供奉香火钱来证明虔诚,才能换取这份“神恩”。
如此一来,神庙的香火收入岂能不暴涨?
这完全是一举数得:安置难民、提升影响力、巩固信仰、增加收入……潘迪特心情激荡,不得不再次惊叹于儿子的谋略和眼光。
这脑子是怎么长的?总能想出这种打破常规却又直指核心的点子。
“不对,”激动之余,潘迪特忽然捕捉到拉维话中更关键的信息——“网络”。他猛地看向儿子,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拉维,难道你是想……”
见父亲已然察觉,拉维赞许地点点头,不再卖关子:“没错,父亲。好东西岂能独享?我们不能只让巴塞尔镇的神庙‘馈赠’香皂。我们要让拉贾斯坦邦,乃至整个印度的毗湿奴神庙,都成为我们阿育吠陀香皂的‘赐福点’和‘销售点’。”
他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矮桌,脑子里飞速运转,逐一排查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首先,宗教与文化根基足够稳固。阿育吠陀医学在印度流传千年,几乎每个婆罗门家族都或多或少掌握一些草药知识,对“草药疗愈+神明赐福”的逻辑天然认同,不会觉得这是对传统的亵渎。反而会觉得这是“将毗湿奴神的恩典具象化”,是虔诚的体现。
其次,需求痛点真实存在。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