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独立浪潮,克里姆林宫的权力真空(1 / 14)

    “愿意进工坊的过来登记!”

    “一个一个来,不要抢!”

    神庙粥棚处,一个二十七八岁,皮肤黝黑,头发微卷,有着“一字眉”的年轻低种姓青年,坐在临时搭起的木桌后,朝着难民们喊道。

    他虽然面容是标准的印度本地样貌,衣服也洗得发白的粗布库尔塔,袖口还磨破了边,眉毛也浓密的连在了一起,但是眼睛很明亮,一看就不像其他难民和低种姓那样木讷呆滞。

    他叫阿南德,也是这次遣返的中东难民之一,不过他却不是建筑工人,而是中东油田的文书,因为会拉贾斯坦邦本地的拉贾斯坦语,又会英语,还懂一点迪拜语,所以他很快在难民中脱颖而出,被卡比尔举荐给拉维。

    今天这场统计,也由阿南德来记录。

    难民们都激动坏了,纷纷往前挤,难免有些争抢,阿南德的声音根本镇不住他们。

    这时候卡比尔带着两个成年汉子,手持木棍,朝着几个没规矩的难民狠狠砸下去,几声闷响后,喧闹瞬间平息,几个被砸中的难民捂着胳膊缩到后排,再没人敢往前挤。

    很快,难民们进入乱而有序的状态,开始一个个登记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登记,除了姓名、性别、年龄,拉维还特地要求,每个人都要写上自己擅长的东西,哪怕是“力气大”“会搓草绳”“能辨认草药”,甚至是“尿尿尿的远”,也要给写上。

    所以登记起来比较慢。

    不过难民们本来就大部分无家可归,有的是时间,一个个都耐心排队,认真回想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