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不做大哥好多年(6 / 14)

加入书签

sp;   这一定是知道了他自作主张,没有将事故汇报给杨宗芳来协调处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不满。

    时间给他了,机会也给他了,可他却没有抓住。

    这种疏忽和自大甚至造成了二次和三次事故的发生,发生了13名生产车间工人伤亡事故,他难辞其咎。

    之所以没有立即撤他的职,就是看在他以往的表现,是要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现在秘书长回来了,他将问题的结果承报上去,责任就到了秘书长的身上。

    三天时间,是秘书长能为他争取到的最后期限,如果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撑,那他将对这次的安全生产事故负全部责任。

    不用想,一定是这样。

    主管领导应该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并在责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补救和叫停生产。

    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保证产能,一意孤行,终酿成苦果。

    如果他在第一时间将问题汇报给杨宗芳,李学武不在的情况下,应该是杨宗芳来承担责任。

    现在好了,杨宗芳可能都要感谢他,主动承担了责任。

    如果能幸运地在三天之内找出4号高炉的设计方案问题,并确定相关责任人,那他就有救了。

    程序错误和管理实则他都有能力承担,主观错误才是关键。

    只要确定设计方案是有问题的,那生产事故的根源就不是他,而是那个方案以及确定和使用方案的人。

    张恩远只陪着他走到了大办公室的门口,便停住了脚步。

    刘永年没说什么,只是心里依旧在思考着。

    回溯4号炉从设计到施工,是董文学在钢城冶金厂主持工作期间确定的设计方案和建设方案。

    再想想秘书长李学武同董文学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怎么查?

    万一查出来是董文学的问题怎么办?李学武能接受这种结果?

    虽然在他来冶金厂工作期间没有发现董文学有原则上的问题,可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他有没有中饱私囊,收受贿赂。

    有的时候查问题不是问题,查出了问题才是问题,这才是让他为难的关键问题。

    可现在他的处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明明来秘书长办公室是想将问题交给对方来处理的,可结果还是落在了他的手里。

    李学武对他的解释不认可能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