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重振北庭(3 / 7)

加入书签

,就职数量仅十八个县,这已经严重超过了陇右规制的官吏数量,但刘继隆也没有办法。

    这些年培养的读书人并不少,他必须得给这些人安排位置。

    正因如此,随着九月落下帷幕,高进达也赶在入冬前南下来到了茂州的石泉县。

    这个沟通东三州与西三州的茂州小县,如今成了刘继隆处理六州政务的最佳地点。

    花费小半个月,高进达这才将三千官吏尽数安插进了各县衙门内,使得他们能够协助理政,将每个县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并处理清楚。

    “节帅,按照这个速度,我们日后得养多少读书人?得解决多少官吏的位置?”

    石泉县衙内,简陋的县衙中坐着刘继隆、高进达等人。

    高进达开口抱怨,刘继隆却开口与他解释道:

    “陇右能养几万学子读书,是因为陇右背靠丝路,钱多人少。”

    “但若是日后我们开疆拓土,纳入的百姓越来越多,可纳入的土地却大多收不抵支,那自然就没有那么多钱财去养那么多学子了。”

    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前,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这本就是种幻想。

    陇右若非背靠丝路,刘继隆也不可能养得活那么多兵马和学子。

    举个例子,明代成化年间的嘉兴知府曾大兴社学,下令:“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很多人断章取义,说明代从成化年间就开始施行义务教育了。

    然而事实是,嘉兴府财政充裕,所以才有钱粮来大兴社学,让民间子弟有书可读。

    但若是横向查看这个时期的明代其它州、府,便会发现其它州府根本没有这条政令,因为其他州府的财力,根本支撑不起太多社学,更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

    尤其是西南、西北的不少州府,穷其一府十数万人,也不过在府学中养了一二百学子罢了。

    陇右现在的制度只适合现在的陇右,诸道若是有人效仿,那别说养三万学子了,就是养三千学子都得破产。

    哪怕刘继隆把活字印刷术和改良版的造纸术公开,诸道也养不了太多学子,因为他们自身的支出太大,收入太少。

    哪怕就算是陇右的制度不改,可是随着气候变迁,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凋零,陇右也会渐渐坚持不下去。

    刘继隆手上的这批官吏和学子,也只是陇右衰败前的昙花一现罢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不免岔开话题道:“六州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都登籍造册好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