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小强也活不了(2 / 3)
明明手里还有家伙能拼,明明刚才巷子里还响着枪,可就这么被生生撇下了。
这就像啥?你在前头豁出命跟人搏,后脖梗子却被自家人捅了冷刀子,连句招呼都没有。
反应慢点,小命当场就得交代。
远处的炮击还在炸,第三中学那片楼也逐渐在被覆盖。
教学楼主楼迎面挨了发重炮,“轰隆”一声,墙面上“教书育人”四个水泥字当场炸得粉碎。
升旗台也被旁边塌下来的楼角砸中,那根铁旗杆“咔嚓”一声折成个难看的钝角,带着卷边的国旗重重砸进废墟里。
红绸子似的旗面刚沾地,就被涌来的碎砖和断梁埋了大半,只剩个边角露在外头,被气浪掀得一下下抽抽。
“你说这仗要打个十年八年,”朱大常有感而发道:“咱下一代是不是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了?”
汤向荣回头瞥了眼那片冒烟的废墟,嗤笑一声:“那倒好,咱这俩刚摸过高中课本的,到时候怕是能当教授用。”
“再说了,命都跟悬在裤腰带上似的,还操那闲心?等哪天咱成了这世上最后俩认得二次函数的,说不定还能靠给人算炮弹轨迹换俩窝头。”
朱大常深以为然,狠狠点了点头。
这世道,什么东西都是越少见越金贵,就像地里的野参,丰年里能换半袋粮食,荒年时扔在路边都没人捡。
人才这东西更是如此。
早年间他听村里老人讲,谁家小子要是揣着个大专文凭,国企的大门敞着往里请,编制稳稳当当攥在手里,单位还管分房,媒人能把门槛踏平。
可现在呢?本科生、研究生堆得跟秋收的麦垛似的,一抓一大把,扔在人堆里就像撒在地里的土豆,扒拉半天也挑不出个扎眼的。
战争时期还想教书育人本就不切实际。
孔夫子周游列国时遇上兵痞,满肚子的仁义道德,终究抵不过人家腰间那把明晃晃的刀。
道理讲得再恳切,刀鞘往跟前一磕,便啥都成了空谈。
教育这东西,本就跟地里的庄稼一个性子,得有安稳的土,有平静的水,才能慢慢长。
你看那些非洲草原上的村子,孩子们光着脚追羚羊都来不及,哪有闲心坐在教室里认字母?
肚子饿得咕咕叫时,课本还不如块树皮顶用。
现在也一样。
敌国打过来时,或许还会顾忌几分科研人才,留着他们画图造炮。
可面对那些见人就咬的感染者,你就算是博士院士,脑子里装着再多公式定理,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块带骨头的肉,啃起来没半点差别。
所以说眼下,学习这条路早就被炮火烧成了焦土。
而更严峻的是,南方逃难过去的学生已经超过百万,就连安置都成了问题。
当生存的坎儿横在眼前,什么书本、公式,都得往后捎捎。
肚子填不饱,身子没处搁,谁还有心思盯着黑板上的字?
命都快保不住了,哪还顾得上将来?
说到底,教育这事儿,本就跟国情紧紧勾着,国不安稳,啥都白搭。
“天上那些东西好像开始下蛋了。”队伍里突然炸出一声吼,有人踮着脚朝天上猛指。
朱大常和汤向荣同时猛地抬头,脖颈仰得发酸,可头顶只有刺目的阳光泼下来,白花花一片晃得人眼晕,别说航弹的影子,连朵像样的云都没有。
队伍里的军官大骂着,抬脚踹了旁边跑得慢的士兵一脚,把队伍的速度再提了提,粗声补充道:“是航弹!那玩意儿带着哨音往下钻,等瞅见了裤裆都得炸飞!跑快点,一群憨货!”
“怎么跟临海市不一样了。”汤向荣收回目光,抹了把被阳光晃花的眼,“原来他妈的还发射空对地导弹,能看见尾烟,现在毛都看不到一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