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强征(3 / 3)

加入书签

下,已经无路可走。

感染者的扩散速度远超预期,常规部队在短时间内折损惨重,兵力缺口大到只能用“填”的方式来延缓防线收缩。

此时高层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放任感染者突破防线淹没更多城市,要么打破常规征兵流程,用最快速度征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堵住缺口。

在“生存优先”的终极命题面前,“强征”成了明知有后遗症却不得不选的救命稻草。

程序正义在亡国危机前,成了奢侈品。

更别说,严寒和拉锯战也在持续放血,武器、粮食、药品的缺口比兵力更要命。

高层清楚,后方城市的人力是最后的本钱,尤其离前线近的地方,不提前征调,等感染者打过来,这些人要么成牺牲品,要么成需要额外保护的“包袱”,甚至变成进攻方。

强征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前置”:把潜在的受害者变成防御者,用人力换时间,为后方核心区域的防御部署争取缓冲期。

尤其是若公开承认“常规兵力已无法支撑防线”,将会引发后方城市的集体逃亡和社会秩序崩溃,反而加速防线瓦解。

所以民兵征召条例,既是给基层执行部门的“尚方宝剑”,也是给民众的一种“仪式性安抚”。

用看似“合法”的外壳掩盖“无兵可用”的真相,试图维持“国家仍在有序抵抗”的表象。

这种“半遮半掩”的强征,本质是用高压手段避免恐慌扩散,哪怕代价是透支民众对政权的信任。

说到底,强征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在绝境中的应激反应:高层不是在“选择最优解”,而是在“排除最劣解”。

他们知道这会激化矛盾,知道这是在透支未来,但在感染者步步紧逼的现实面前,“活过今晚”比“明天如何解释”更重要。

就像张涵和苏东在前线的挣扎一样,国家层面的决策,也早已沦落到“先顾着能看到下一个太阳”的生存本能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