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向下追究?(2 / 3)

加入书签

初是兵员缺口实在填不上,才硬把这些连枪都没摸熟的人拉来守阵地,现在倒嫌他们顶不住?

自愿扛枪的兵,哪怕弹尽粮绝也会多守一分钟。

可被强征来的人不一样,他们心里憋着股“凭什么我来送命”的怨气,能不临阵跑散就不错了。

这道理多明白啊,跟煮饺子必须得用开水一样。

水不够热,饺子皮都煮不熟,还指望它能煮得喷香?

可上头怎么就看不见?

魏景冷笑一声,夹起油条又咬了口,酥脆的残渣簌簌落在“溃兵追责记录”的纸页上。

黑字沾着黄渣,倒像给这些冰冷的“罪名”添了点荒唐的烟火气,他越看越觉得讽刺。

这次仗打得是真难看,整线垮得连个缓冲都没有。

之前花了半个月构建、又在广播里反复宣传的“铜墙铁壁江防”,真遇上感染者冲锋,竟跟纸糊似的一触即溃。

现在不只是要给上头的司令部一个交代,更得给后方那些攥着收音机、盼着“前线大胜”的民众一个说法。

后方人哪知道前线的窘迫?他们听不见阵地里“缺弹药”的嘶吼,看不见征召兵握着枪发抖的手,只从广播里听见“阵地失守”。

“部队后撤”,心里的恐慌就跟野草似的疯长。

这种时候,必须得有“人被追责”,才能把那股恐慌压下去,让他们觉得“军队没放任不管”。

可追究谁呢?

总不能去揪着制定作战计划的参谋骂,说他没算准感染者会从江滩芦苇丛突袭吧?

也不能去质问调兵的将军,说他不该把只练了三天枪的征召兵往最险的阵地派吧?

真要往上查,牵扯的全是肩章带星的人,一旦把“指挥失误”捅出去,民众只会更慌。

连指挥的人都错了,这仗还怎么打?咱们还能指望谁?

倒不如往下找“责任人”。

抓一些退下来的大头兵,给他们定个“临阵脱逃”的罪,再印几份通报贴在后方城镇的公告栏上,写着“已严肃处置溃兵,后续将增派精锐加强防线”。

这样一来,后方民众会觉得“军队在做事、在纠错”,心里的底气能稳一点;而上头那些人的根基,也半点不会动。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个别士兵没守住”,顶多是“这人胆子小、不顶用”;可“将军指挥错了”,那就是“整个军队的指挥体系出了毛病”。

前者好改,换个人就行;后者却会戳破“军队稳靠”的假象。

上头比谁都清楚,民众需要的是“安心”,不是“真相”,所以他们从不会愿意,把体系的毛病摆到台面上给人看。

“跟小孩子玩沙盘游戏一样,打输了还想赖账?”

魏景哈了口浊气,伸手从墙角挂衣架上扯下军大衣,没等系扣子,就冲着门外沉声喊:“卫兵!”

守在平房门口的两名士兵闻声立刻推开门:“长官!”

“去把政委和参谋叫到这儿来,就说有溃兵审讯的事要碰个头。”

魏景抬手拢了拢大衣领口,遮住里面没系风纪扣的衣领,又转身走到行军床边,抓起搭在床沿的武装带。

……

“魏少校,叫我们来是溃兵的事?”政委赵志国一踏进房门,就急不可耐的开口,“昨晚我查岗时听哨卫说,又收了二十多个退下来的?”

魏景把文件夹往两人面前推了推:“23个,你俩先翻翻。武鸣县撤下来的17个里,有5个连自己直属排的番号都说不全,问当时怎么突围、跟谁一起撤的,就支支吾吾绕圈子,只说‘跟着大部队跑’;江防来的6个倒能说清之前守的阵地位置,但有3个没等问完就承认,是‘看见感染者爬铁丝网就先往后退了’。”

参谋熊岳俯下身,手指在文件上快速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