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第83老兵师(2 / 4)

加入书签

p>

“张哥,仁怀镇是哪呀?”臭虫小声问道:“好端端的,怎么从市里改到郊外来了?”

张涵没应,打了个长长的哈欠,又往赵承宇肩头靠了过去,脑袋一歪,没一会儿呼吸就沉了。

现在只要不是枪响、不是打仗,只要没危及到自己的命,这点路上的变动,根本影响不到他补觉。

收容站挪去郊外,缘由其实很明了。

首先是溃兵难管。

打了败仗心气散了,不少人还带着伤,脾气躁得很。

而放在城外不管是集中训话还是分配任务,都少了许多顾忌;若是在市内,既要怕溃兵闹事儿影响百姓,又要分兵看管,麻烦得很。

更关键的是另一层,滩沙江一败,主力部队减员大半,撤下来的部队很多都面临着重组改编制的情况,这变动里就像藏了条缝,专给想躲事的人留着空子。

按规矩,断了腿、瞎了眼的伤残士兵,能办退伍回老家。

经军医拿着听诊器、翻着眼珠评估,精神受创或无法承担剧烈运动的,也能调去后方管仓库、不用再往枪林弹雨里冲。

这话一传到后方,士兵家属们全急红了眼。

有门路的,托着远房亲戚、公司同事的同乡找到市内武装部的干部,拎着几提精装的粮油、两盒舍不得拆的进口奶粉,往人办公室送。

没门路的,就守在收容站门口,见着穿干部服的就往人手里塞金子或珠宝,只求能给自家孩子开一份“伤残证明”。

哪怕证明上的字是瞎写的,章是歪的,但只要能写上“腿部重伤、无法行走”“视力受损、看不清靶”,能让孩子躲掉这该死的仗,就算是保住了命。

但难免有干部架不住亲戚软磨硬泡,或是抵不住真金白银的诱惑,偷偷把假证明递出去。

市政方面对这事管得严,专门下了文件说是“红线碰不得”,抓到开假证明的,一律开除公职,编入部队”。

可架不住人心啊,这种事不可能没有,压下去一件,还会冒出来两件,毕竟在“保孩子命”和“守规矩”之间,不少人都选了前者。

可把收容站挪去郊外就不一样了。

仁怀镇离市区远,一路都是哨卡,家属想找关系都摸不到门路,就算揣着钱和粮,也递不到管事人的手里。

断了这条后路,这些溃兵就没了半点空子可钻,只能乖乖等着被收拢、重组,最后再被一股脑儿地送回前线,接着当填进去的“炮灰”。

半个小时后,车辆缓缓驶入仁怀镇。

张涵被押车的士兵呵斥着赶下车。

仁怀镇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镇子,住户大概只有700多户,可现在已经完全变了样,除了原有的房屋,成片的帐篷沿着铁丝网搭了半里地,穿着军装的人到处走,有的扛着物资,有的在空地上列队,喊口号的声音断断续续飘过来。

“所有人排好队!按名单点名,一个一个进!”

押车的士兵扯着嗓子喊,溃兵们不敢磨蹭,蔫头耷脑地按军衔凑成一列,赵承宇扶着腿伤的臭虫走在中间,张涵走在开头,眼睛还在往帐篷那边瞟。

队伍里的军官早就被单独领走了,不知道是送去审查,还是被拉去后方搞思想教育,毕竟打了败仗,总得有人出来“担责”。

往前走了几十米,就到了登记处。

两张拼在一起的木桌摆在空地上,后面坐着两个穿干部服的人,面前堆着厚厚的表格,钢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墨水味混着尘土味飘过来。

“姓名,原部队,军衔,有无伤病。”其中一个人头也不抬,手里的钢笔在表格边缘敲了敲。

“张涵,原滩沙江防线…,上士,无重伤。”张涵报得干脆,目光却飞快地在表格上扫了一眼。

除了姓名、部队这些基本信息,表格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