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九十章 必须拆掉(2 / 3)

加入书签

号称除去倭王之外的第一门阀,但其本身与大唐门阀之实力便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加之倭王权力斗争之中损失惨重,想要在难波津修建一座王宫几乎要倾家荡产。

但在房俊以“拆除天王寺”的威胁之下,却不得不砸锅卖铁承诺修建王宫。

等到王宫建成,苏我氏必将元气大伤,意欲恢复往昔实力依旧具备与物部氏、大伴氏等等倭国门阀竞争之实力,只能愈发紧密的向大唐靠拢,借用大唐的资源壮大己身。

李泰明白房俊这是在向他“传经布道”,教会他要如何治理倭国,如何调教倭国门阀。

“坏人”房俊自去做了,他将来只需“施恩”即可。

……

等岑长倩一行人抵达,早已备好的酒菜便送到偏殿,诸人分餐而食,席间对“扶桑国”之治理展开讨论。

岑长倩被李泰“钦点”为国相,不仅说的最多,亦是提纲契领。

当他说到“扶桑国”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应当大力发展渔业以及商贸,吸引更多唐人来此安置作坊、并且于赋税之上予以优惠甚至减免,从南洋购买稻米……在座几位倭人面色非常精彩。

这位看上去尚未而立之年的大唐年轻官员,坐在国主、太尉这等大人物旁边言之有物、侃侃而谈,那份自信光芒笼罩全场,令所有倭人自惭形秽。

物步足利扭头看着自己身边“安静如鸡”的儿子,摇头暗叹。

物部麿本就是倭人之中的青年才俊,去往大唐“留学”之后更是见多识广、才具出色,稍有人及。然而此刻与大唐真正的俊彦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或许国势高低,其根本便是人才之高下。

大唐如今蒸蒸日上、盛世煌煌,便是因为有了一代杰出之人杰。

而这般盛世又能够反哺向下,缔造出新一代见闻广博、文韬武略之人才,彼此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李泰听闻,击节赞叹,对房俊道:“素问岑长倩乃书院学子之中的佼佼者,才具出色、胸有锦绣,此番将他要来担任国相,我可高枕无忧矣!”

房俊却是哼了一声,脸色不大好看:“如此人才屈居倭岛一隅,实在暴殄天物!若非殿下苦苦相求,我岂能同意让他来‘扶桑国’担任国相?最多也就在此地三两年,辅佐殿下捋清政务、搭建官署、制定政策,之后便回去长安,我另有安排。”

无论一国亦或一地,最常见便是“人走茶凉、人亡政息”,任何一个官员想要将自己的政见、理念延续下去,唯一的道路便是培养接班人。

而在房俊影响之下,书院当中的后期之秀岑长倩、狄仁杰、薛元超等学子,便是在未来继承他“新政”的接班人……

故此,岂能让岑长倩困囿于倭岛一隅,耽搁成长?

倭国太小,人口稀少、土地贫瘠,拿来练练手还算将就,可一旦久居于此必然影响胸襟眼界,日后再想回归长安成为大唐宰相几乎不可能。

李泰不搭理房俊,对岑长倩、阎庄、刘审礼、柴令武等人道:“休要听这厮胡诌八扯,在‘扶桑国’这一亩三分地,孤与诸位共富贵!无论心胸之中有何理想、抱负,只需能够说服于孤,自可大胆施行,纵使有错,亦有孤一肩担之!”

为了获取这些青年俊彦之衷心拥戴,他算是豁出去了,打定主意任由他们折腾。

毕竟他来倭国是享福的,封邦建国、传承血嗣,放着现成的人才不用难道非得“夙兴夜寐”“宵衣旰食”?

而后又感叹着对长孙润道:“以往种种,不必介怀,既然陛下已经准许你来‘扶桑国’为官,自是既往不咎。往后便安心的待在这里,踏踏实实为人、勤勤恳恳做事,我这个表哥自然不会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