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八章 必争之地(2 / 3)
威胁,故而近年来人口增长迅速,加之吞武里乃海上航线的重要补给点,汇聚东西方商贾,接纳东西方文化,冶铁、造船等等技术发展迅猛……一切都已经具备了成为地区强国之根本。”
他回过头,目视李承乾及诸位大臣:“陛下、诸位,可知晓当真蜡从容发展之后一统半岛,将会对大唐造成何等威胁?”
不待诸人回答,他再度转身,在安南、六诏地区画了一条线,语气沉稳:“其势必向北延伸发展,首当其冲便是帝国掌控的安南都护府,如今安南都护府商业极其繁荣、无以计数的商贾百姓移居其地,已然成为帝国重要的财赋重镇,一旦经历战火损失不可估算。而紧随其后便是洱海周围的六诏之地,等到真蜡大军北上,六诏蛮夷之民如何抵挡?六诏失陷,则剑南道、岭南道便在其兵锋威胁之下。如若彼时真蜡与吐蕃取得联络,配合其出兵自高原俯冲而下……整个东南都将局势糜烂。”
李承乾面沉似水,与诸位大臣看着舆图之前侃侃而谈的房俊。
李积叹了口气,道:“若有一日真蜡统一半岛,则如当初之高句丽也。”
隋炀帝、太宗皇帝先后倾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当真如同民间所言那般只是因为好大喜功、欲建千古功业吗?
这方面的原因当然有,但更多还是意识到了统一、发展的高句丽对于帝国东北边疆的巨大威胁。与其任其发展、将来不可避免的开战,还不如先发制人,防范于未然之中。
今日之中南半岛,一如当初之辽东。
马周道:“可即便摧毁真蜡,其地广袤、河川纵横,总不能屯驻数十万大军加以治理吧?帝国受不得那般消耗。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旦大军撤退,那些余孽便会从山里跑出来再度兴风作浪,难道还能一次又一次前去剿灭?”
帝国发展迅速、国力蒸蒸日上,可一旦被一场规模浩大、旷日持久的战争拖住,极有可能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当下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所以文官集团一而再的阻止军方不断开战,并非全无道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房俊用手指在舆图之上中南半岛之南部沿海几个地方一一点过,说道:“雉棍、吞武里、三岗……这几处地方皆处于大河出海口,地域宽广、地势平坦,可分别修建海港进驻水师,再扩建城池予以治理,便可以牢牢钉在半岛之上,大唐军队随时随地都可顺利北上、无可阻挡。”
当说到“扩建城池、修建海港”之时,他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与其目光交汇,顿时明白了房俊的用意……这三处地方,可以作为亲王之封国啊!
其地虽远但有海路联通,看似偏僻实则水土丰饶,既能化解真蜡之威胁,又能防御帝国之南疆……实在太合适了!
但此等用意咱不能宣之于口,否则“为了亲王封国之土而开战”的理由必然遭到文官们集团反对,更别说还会有无数勋臣贵戚、世家子弟蜂拥而来求取战功,被这些人掺沙子一般参与进去,即便最后获胜也会白白付出太多损失。
而以帝国战略安全为由,则会避免诸多麻烦。
李承乾心领神会,颔首道:“真蜡确实威胁重大,兵部可将其与进攻林邑国合并制作一份统筹全局之作战计划,务必详尽周密、万无一失,而后提交至军机处,由我与诸位军机大臣严加审核,尽快发动战争消弭威胁。”
“喏。”
房俊朗声应下。
刘洎面色难看,之前他说要有政事堂参与估算粮秣辎重之耗费,但现在陛下却只说军机处参与,明显将政事堂排除在外……虽然心中不满,可既是攸关帝国南疆之战略稳定,他又岂敢不顾大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