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遨游书海 不断进步(2 / 3)
方案。经过多次尝试,他们终于成功筑起了一座坚固的堤坝,有效地缓解了河水泛滥的问题。这次实践让他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文学方面,陈天佑不仅沉醉于唐诗宋词的优美韵律,还深入研究了先秦诸子的散文,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当他读到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仿佛自己也能像李白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他开始模仿李白的风格写诗,常常在清晨的阳光下,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冥思苦想。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虽然写出来的诗句还很稚嫩,但他乐在其中。有一次,他写了一首关于梦想的诗,兴奋地跑到学堂,读给同学们听,大家纷纷为他鼓掌。
在研读《论语》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让他深受启发。他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更要学会思考。于是,他在阅读每一本书时,都会认真思考书中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有一次,他对《孟子》中 “性善论” 的观点产生了疑惑,便向夫子请教。夫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带着他来到学堂的藏书阁,那里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籍。夫子引导他阅读其他学者对 “性善论” 的解读,并鼓励他提出自己的见解。陈天佑在藏书阁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一番深入研究,他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还在学堂的讨论会上与同学们分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陈天佑常常会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当他读到关于农业生产的书籍时,便会联想到寨子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思考如何通过改进种植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发现寨子里的农民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农作物产量不高。于是,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跑到田间地头,观察农民伯伯的种植过程,与他们交流经验。他还查阅了大量关于农业种植的书籍,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他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划出一块实验田,将学到的间作套种、合理施肥等技术运用到实践中。
起初,实验并不顺利,有些蔬菜因为施肥过多而枯萎,他心疼得直掉眼泪。但他没有放弃,他仔细分析原因,调整种植方法。他记录下每天的天气、土壤湿度等数据,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方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的小菜园终于迎来了丰收,蔬菜长得又大又好。他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寨子里的农民伯伯,大家在他的指导下,也开始尝试新的种植方法。他经常到农民伯伯的田里,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农作物的产量逐渐提高,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读到地理知识时,他会对照着自己对渡慕寨周边环境的了解,分析地形地貌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他发现寨子周围的山坡上,土壤贫瘠,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于是,他四处走访,了解不同果树的生长习性和市场需求。他建议村民们在山坡上种植果树,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收入。村民们一开始对他的建议持怀疑态度,认为在山坡上种树太冒险。但陈天佑没有放弃,他组织村民们开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讲解种植果树的好处,还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说明。在他的耐心解释下,终于有人愿意尝试。几年后,山坡上的果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大家都对陈天佑赞不绝口,称他是寨子里的 “小诸葛”。
除了阅读书籍,陈天佑还积极参加各种知识交流活动。他经常与同窗们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大家围绕《三国演义》展开讨论。学堂里的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同学崇拜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他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妙计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同学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