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全国瞩目(1 / 4)
春雨如丝,扬州国际会展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水痕交错,映出场内灯火通明的盛况。
会场中央,数百名学者、记者与联合国申遗团队的代表济济一堂,摄像机红灯闪烁,空气中夹杂着咖啡香与刚印刷的会议手册的油墨味。
董文翊站在讲台上,西装笔挺,身后投影屏滚动着邗沟遗址的航拍图,运河故道的蜿蜒水脉在屏幕上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
“诸位,”董文翊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历史学者的沉稳,“大运河不仅是隋朝的经济命脉,更是华夏文明的血脉。通济渠的开凿,绝非《唐书》所言的炀帝荒淫之举,而是连接江南与中原的战略壮举。”
他指着屏幕上邗沟遗址的石碑拓片,碑文“通济”二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我们最新发现的铜铃铭文,证实了这一点。”
台下掌声如潮,记者们奋笔疾书,联合国申遗代表频频点头。
林瑶坐在前排,手中捧着那枚隋代铜铃,铃身青绿,刻满密宗咒文,触感冰凉却隐隐发烫。
她低头端详,铃内暗藏的水系图仿佛在指尖流动,勾勒出运河的千年脉络。她的直觉告诉她,这枚铜铃不仅是文物,更是通往隋炀帝陵的钥匙。
会场一角,苏婉整理着笔记,纤细的手指在笔记本上勾画着露筋娘娘的传说轮廓。
她低声对身旁的徐小宁说:“这铜铃的铭文,和地方志里提到的‘水龙护脉’太吻合了。你说,会不会真有什么龙脉在运河底下?”
徐小宁推了推眼镜,屏幕上跳动的碳-14断代数据让他皱眉:“吻合是吻合,但史料太乱,唐人修史把炀帝抹黑得一塌糊涂,咱们得小心求证。”
主席台旁,李铁抱着手臂,目光扫过会场,警惕地观察每一个陌生面孔。
几天前的水下探险,露筋娘娘的鬼影让他背脊发凉,但他更担心的是人群中可能混杂的文物贩子。
自从潜水视频在网上疯传,扬州的黑市就蠢蠢欲动。
董文翊继续演讲,语气渐转激昂:“通济渠开凿于605年,耗费百万劳力,连接了扬州与洛阳的经济命脉。我们在邗沟发现的石碑与铜铃,证明炀帝此举意在统合江南资源,而非单纯的巡游享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