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跨国诗会(2 / 3)

加入书签

,你们是为何读书?又为何要考取功名?难道就是为了追欢寻笑,饮酒狎妓?”

“佳作墙上共有二十四篇诗文,篇篇文采斐然,本王自愧不如。但其中十七篇写的是与金陵十二钗喝花酒的感受,更过分的是,还有一首诗,居然以西蜀国的小周后为题,诗句充满调侃的味道,我想问问作者,人家生十个女儿,怎么得罪你了?你这样调侃一个国家的皇后,丝毫没觉得有失礼仪吗?”

“在我们民间,有一句俗语,百无一用是书生。难道老百姓认为读书无用吗?当然不是,百姓说的无用书生,是那些肩不能挑但,手不能提篮,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就如鲍楚,你要在长江上建桥,立意不错,可你认真想过具体的实施方案吗?”

顿了一顿,刘轩接着说道:“国家每年拨款,组织诗会,是为了给寒门学子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是想为国家挑选栋梁之材,试问各位成天想着风花雪月的大诗人,如果你们做了某地的父母官,能为百姓做什么?”

“当今的大汉朝,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北有外族侵扰,战火连绵;中原又闹旱灾,百姓食不果腹,为什么你们能在这里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是前线将士们在浴血奋战,是中原的官员们日夜不停的坚守灾区赈灾!”

“有一名叫做钱佳的学子,写了一篇治国建议,盼望着我国能像宋国一样富庶,这个很好。可你有没有想过,当下华夏三分,为什么宋国最富足?那是我大汉,在北方太抵御着蛮族的入侵,即便是被你们瞧不起的西蜀,也替宋国抵挡着川西吐蕃各部的侵扰,如果哪天大汉和西蜀顶不住了,异族铁蹄踏入华夏,宋国岂能向现在这样富庶?”

“钱学子是否还记得,三年前雁门关一役,七万多我大汉热血男儿埋骨他乡。没有他们,你能在这里舞文弄墨?你又凭什么建议朝廷学习宋国重文抑武?请记住,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

随着刘轩慷慨激昂的演说,台下变得鸦雀无声,连那些商贩都停止了叫卖声。汉国的文人们大多面露惭愧之色,而台下的宋国有志之士也在细细品味着刘轩的每一句话。

宁欣月站在台下,眼睛湿润了。她的父亲和三个哥哥,正是三年前在雁门关英勇殉国的。刘轩的话,深深触动了她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情感。

林坦之率先打破了沉静,他阴恻恻的说道:“殿下能否现场作一首诗,让我们领略一下你所说的家国情怀?”作为当世大儒,连当今太子都对他礼遇有加,而刘轩的一番话却让他当众下不来台,心中自然生出了怨恨。

刘轩鄙夷地看了一眼林坦之,随后将手放在额头上,做出一副认真思考的样子。他当然不可能在现场即兴作诗,而是在回忆自己脑海中那些熟悉的诗文,思考哪一首现在读出来最为合适。

“殿下乃是奇才,不会让我们大家等太久吧?”林坦之轻蔑地笑了笑,朝旁边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吩咐道:“来人,给晋王搬把椅子来,让殿下坐稳了,苦苦思索几个时辰。”

小雪听林坦之将“苦苦”二字说的特别重,顿时怒不可遏,握紧拳头说道:“这个老匹夫,我去打他一顿!”

“别急!”宁欣月连忙拽住了小雪的胳膊,神色淡定地说道,“要相信王爷的才华,他一定能应对的。”

谷雨在一旁暗自偷笑,心想自家小姐前几天还一口一个“傻子”地叫着刘轩,现在却对他如此信任,这变化可真是快啊。

刘轩并没有让大家等很久,很快,他便咏诵起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诗文——《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雁门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契丹肉,笑谈渴饮鲜卑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