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来余坤安家交草药的乡亲们比往常来得都早。院子里,大伙儿卸下背篓、提篮在一边等着过程。趁着排队的工夫,大伙儿三三两两地扯着闲话。
“……连着下了几天透雨,今年地里的玉米苗可省心了,不用再一趟趟挑水浇了。”
“可不是嘛!今儿个我绕着自家地头转了一圈,就一两窝苗子要补。”
“唉!这庄稼是没啥愁的,就是这两天草药越挖越少了,过两天怕是还没有今天这么多了……”
“唉,谁说不是呢。我家屋后那丛艾草长得慢,前几天割了,到现在都还没有长出来……这回我干脆把院墙边都种上了……”
“地边上的折耳根都让人割光了,新叶子还没冒头……亏得这场雨,地里蒲公英、车前草蹿出来不少,要不今儿也挖不满我这一背篓!”
“这去采挖的人太多了,长得跟不上趟儿啊……”
“过两天咱往远处走走?杨梅山那边应该还没有人去,花婶子,咱们搭个伴儿一起去?”
“成!是得跑远点才能挖得多了……”
余坤安手上忙着给草药称重,耳朵也没闲着,把大伙儿的谈话内容都听在耳朵里。
这情形他早料到了。刚开头那几天,漫山遍野都是采挖草药的人,地里的草药就跟白捡似的。可是草药再多也架不住这么个挖法。
这些野草药都有个生长期,近处地头的早被薅秃了,新一茬的还没来得及冒出来……
等再过上几天,等村里大人们觉得跑老远挖那点草药划不来的时候,可能也就是家里娃子割猪草时顺手挖点,来换几个买本子铅笔的零花钱了,到那时,他们家收上来的草药也就没有多少了。
不过村里人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像折耳根、艾草这些野生的,以前割了茎叶就完事,现在精明了,连根带土挖回来,种在自家院边地头。
反正这些都好养活,自家也用得上,等下一茬长出来,那就是自家园子里的东西了。
野地里的无主物,谁发现算谁的,可一旦挖回家种下,长出来就是自家的了。
余坤安心里盘算着,往后收上来的草药少了,那挣钱的速度肯定赶不上头几回了。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