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朱由崧:原来朕是个神枪手啊(2 / 4)
让那些读书人看到,去做小吏,做督抚和格物研究有出路。
朱由崧是打算哪怕读书人去做了小吏和督抚这些,不但本职工作有上升空间,还可以继续科举,就好像后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考研一样。
只要够优秀够努力,朝廷不会埋没人才。
前一阵子朱由崧让顾炎武去代理归德府知府,主持改革新政。
顾炎武拜见史可法时得到了史可法的支持。
史可法现在是内阁大臣外派河南钦差宣抚使,昨天朱由崧收到他的奏疏。
史可法在奏疏中请求减免河南税赋三年,并表示支持河南特事特办,实施改革新政。
而且史可法奏疏上说开封府实在是凋零荒废,应该也实施改革新政,整肃流民,分派官吏,给流民分发土地,这样能更有效恢复河南生产。
朱由崧没想到史可法会是第一个支持自己的新政的。
难道史可法突然开悟了?
朱由崧摇摇头,这极有可能和明末文人环境有关。
明末文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团体,还是有很多读书人看到了明朝的腐朽,想改变明朝当前现状的。
明末文人圈子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开放包容的,有点类似百花齐放的味道。
明末大量文人接受西洋传教士的洗礼,成为教徒,有杨廷筠、徐光启、李之藻、王徽等有名高官。
明末文人最爱结社讨论时政,各种社团没有一千也有九百九十九。
其实是有人发现读书人都成为明朝的寄生虫后,一些有识之士自身开始迷茫的表现。
但是他们接受西方天主教的洗礼,和自己一帮人结社在自己圈子里讨论自嗨,注定是失败的。
就像后世的某些专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你在自己圈子里面,高谈阔论可能大家觉得没问题。
但是他们都和普通百姓不是一个阶段的好不好,高谈阔论提的建议也想治理好国家。
因为明末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这些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阶级固化。
而那些西方教义,说实话,在中国普通百姓讲究实用主义中是行不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