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市泊司制度的优化(2 / 4)

加入书签

而已,对朝廷无益。

刘家港这个海贸港,曾经被皇家垄断的财源,到了那些生长于深宫的皇帝手中,根本就保不住。

尽管刘家港已经不复永乐时期的繁荣,但这个时期上海港也是比不上刘家港的。

虽然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附近,更具有成为大港口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多种原因,上海未能像刘家港那样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除了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外,还有和京杭大运河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偏好等等都有关。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繁荣,使得货物主要通过大运河运输,从而绕开了上海。

而海外贸易中,广州和泉州等港口更受青睐,上海因此错过了成为大宗商品交易和转运中心的机会。

此外,以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和码头设施,上海港本身存在一些劣势,如“与海相接,茫然无辨”,入港船只容易迷失方向等等,也限制了其发展。

现在上海港口码头的设施条件,和苏州的刘家港、福建泉州的刺桐港、广州的天子码头比起来,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但是上海港种种优势摆在那里,有造就和推动它发展的趋势,朱由崧把他建设成大港口,除了更好的整合海贸商业,为朝廷增加税赋外,还有军事用途。

朱由崧在上海设置市泊司后,制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

大明之前的市泊司制度以朝供体系为主,比之宋元时期,整体上略有改进,但依然是弊端重重,这可能和封建帝皇的家天下思想有关。

市泊司和后世的海关,是有非常大区别的。

大明市舶司对外贸船舶的收税形式,主要分舶脚、收市、进奉三种。

舶脚:也叫下碇税,根据船舶的运载量课征。

收市:按照大明官方的定价收买外贸商品,所得物品专供给宫廷使用,其实就是朝廷的专买专供。

进奉:与收市相关,就是朝供,将收市所得的物品上交给宫廷,满足宫廷的需求。

大明市泊司税赋实行的是“抽分制”模式,那是相当坑的。

外贸商船到大明的港口互市,都是打着朝供的名义,每一份商品要从中抽取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