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国子监论大明(1 / 4)
县令头戴大明版式的乌纱帽,目光肃然,手握惊堂木重重一拍,声响震耳,让那老婆子满脸震惊与后怕。
但她却依旧在县衙内梗着脖子大声叫嚷,哪壶不开提哪壶:“县官大人。之前您可不是这么判的。”
“之前明明是要赔偿老身三十两银子才对的,而且还……”
眼见这疯婆子胡言乱语,耽误自己的官声与日后在秦国的仕途,县尊大人目中闪过一丝恼怒,惊堂木再次重重拍下,厉声大喊:“来人!还不赶快将此无知妇人押下去从重处罚。本县官何时做出这般冤假错案?”
“还不快快带下去。”
县尊大人再次暴喝。
县衙内的衙役迅速上前,水火棍一压,顷刻间便将老婆子关入大牢。
县衙外围观的百姓见了,一个个拍着手掌大声叫好:“这才是我秦国的青天大老爷。”
“县尊大人英明,县尊大人神武。”
“有县尊大人这样的好县令,咱们清源县老百姓定能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了。”
……
科举制自隋而立。
由唐传承,其后数代王朝代代发展。
科举制其目的在于朝堂之内引入寒门学子牵制世家,以此进一步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可当今大明天盛一朝,科举制网罗天下之士,其目的昭然若揭。
但在科举制之前,当今天下近乎八成的才学之士,却早早地便被引入了国子大学之内。
简而言之,入了国子大学甲等、乙等班,便能在科举秋闱之时榜上有名,殿试之内也更能博取天子好感,从而得一个进士出身。
对于那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之名更是大有助益。
国子大学所研习的实学一道,在当今的大明天盛一朝便是最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
那些非国子大学出身,却依旧能够凭借孔孟圣贤学问或者自身才学在一甲榜单之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文人书生、世家子弟,哪怕心有怨气,却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天下,大明治国之士多矣,为学之道少矣。
尤其是实学一道,哪怕在陆羽这实学圣贤的开辟之下发扬光大,可却依旧稳步前行、可持续发展,不断为国创收。
开源之道自是实学一道的根本,可不是孔孟圣贤学问能与其相媲美的。
如今的洛阳新都,秋闱将近,各处天下的文人学子、地方豪族、世家大人,还有那寒门学子一一赶来。
其中但凡能在国子大学或其他地方实学私塾、学堂之内有所进展,如今也早已齐齐换上了实学的名头,并非再继续走那孔孟圣贤学问的路子。
虽然当今大明国朝对于圣贤学问也同样来者不拒,但真正能够在一众实学文人才子之内杀出重围的,却是少之又少。
可并非再如同往日那般死读书成了腐儒,便能在殿试之上有所精进。
但凡能够有一席之地、获得举人功名或进士功名者,在圣贤学问一道、对于治国之策定是有着别具一格的讲解。
只有如此才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闯出一条通天大道。
由此可见,当下圣贤学问在这天盛一朝、如今三年一度的秋闱之中,处境和状况的艰难程度了。
也就是实学的学子想要登顶举人、进士,难度同样不小,数量本就稀少,所以才有他们这些圣贤学问的一条出路。
不然恐怕哪怕国朝来者不拒,当今天下文人学子也都弃圣贤学问而不顾,全转投实学之道的怀抱了。
俗话说得好,千里做官只为求财。
如今的大明对于官员一道高薪养廉,还有那各处的实学产业,足以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