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我知罪,但我不认罪!(1 / 6)

加入书签

汤和被这荒谬言论给气笑了,冷哼道:“若说算学考试不公,你泄漏考题还算‘情有可原’,那经学呢?经学可是你们南方仕子的老本行了,为何你还要作弊?”

刘三吾断然摇头道:“老夫从未提供明经考题,何来作弊?”

汤和嗤笑一声道:“没有泄题,就不算作弊吗?那些举人已经常招供了,你等暗使‘关节’手法,刻意偏私,你还敢狡辩?”

所谓“关节”,指的是考官与考生之间,通过卷面暗记,来进行作弊的一种方式。

宋朝时,文官地位空前提高,科举大行其道。

为了避免考官徇私,朝廷采用糊名和誊录两种防范方式——即将试卷上的考生信息用纸糊住,同时以专门人员抄录考卷,将誊抄本交与考官评卷。

这么做,能避免考官通过姓名、笔迹等特征识别特定考生,从而徇私偏帮。

按说有这两招,考官就无从辨别考生的身份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很快,考场上又出现了一种应对方式,“通关节”。

具体来说,就是考官和考生事先约定好,在答题的文章中,加入特定字眼,作为暗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通常关节字眼都不止一处。

比如约定文章某三段,依次用“呜呼”、“于戏”、“者也”字眼作为结尾词,考官阅卷时看到这样的三段结尾,自然能认出考生来。

再比如,将某些少见的成语,拆分嵌入文章之中,更有大胆的考生,甚至将自己或长辈名号,拆分嵌入文章中。

诸般手段不一而足,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考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约定的暗号,便可确定这份考卷需要“特殊关照”。

因此,那些通了关节的考生,即便答题水平不佳,也能取得高分。

这种方式隐蔽性极强,可算是科举时代最强有力,也最惯用的一种舞弊方式,但同样也有个弊端——一旦被人破获,证据无从藏匿。

关节就留在考卷之上,只要根据口供,在考卷上稍一核对,便能辩出真假。

因此,当汤和道出“关节”之名,刘三吾遽然色变,他已然明白过来——此事赖无可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