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风起了,发行大明国债(3 / 4)
么多银两,是因为……”
老管家连忙止住了话,对于这些上不了台面的赚钱门道,常茂这个国公爷心里还是清楚的。
大家都这么干。
他也不例外。
但随着连年新政的推行。
他们这些勋贵及其后代都明白,朱元璋是动真格的了。
朝堂上已经有不少人因反抗新政而获罪,所以大家都收敛了许多,至少在朱元璋在世时,没人敢公然与他对抗。
“庄子里的地是不行了,以后咱们府上得换个营生。”
沉默良久后,一向不怎么拿主意的常茂忽然拍案而起,手里拿着一份《大明日报》,大声说道。
蓝氏疑惑地看了过来,常茂连忙献宝似的将报纸递了过去:“娘,您要是不信儿子,难道还不信陛下、太子殿下和实学先生陆羽吗?
他们可都是天底下最有本事的人。”
“能行吗?”
蓝氏终究是个妇道人家,虽然对府里的事务很精通,但涉及到国公府的前途命运,心里还是没底。
常茂此时反倒有了主见,再次一拍桌板:“就这么定了!娘,您要是还不信,咱国公府也不是没人脉。
姐姐可是当今太子妃。
大不了去太子府一趟问问,实在不行再问问姐夫。
都是自家人,咱们又不是作奸犯科、杀人放火,只是想给家里多赚点钱,能有什么问题?”
常茂一番话说完,蓝氏仔细琢磨了一下。
他们母子俩想的正是《大明日报》上提到的大明国债。
前段时间。
他们听说存在大明银行的钱有了利息,甚至将府上近三分之二的钱财都存了进去。
不只是他们国公府,洛阳新都内的魏国公府、宋国公府,以及淮西勋贵和文武大臣们,大多都在大明银行存了不少钱。
他们想着。
就算日后自己犯了罪,留下的血脉也能从银行里取出些钱来。
可以说,大明银行的诸多好处,让他们对如今推出的大明国债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础。
就在他们母子准备前往太子府时。
韩国公李善长、诚意伯刘伯温、武英殿大学士宋濂以及刚回到洛阳新都不久的宋国公冯胜,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家伙聚在了一起。
讨论的正是大明国债一事。
“这事靠谱吗?”
冯胜一脸怀疑地问道。
大明新政,他是认可的,大明银行在洛阳新都这段时间也亲眼见识过。
可这突然推行的大明国债,要与千百年来一直重要的土地抗衡,甚至有取代土地成为主要投资方向的趋势,这让他心里没底。
“土地的价值。
无论陛下这一朝、太子殿下这一朝,还是长孙殿下那一朝,历经数百年,加上大明新政以及工部最近一直在研发的新东西。
未来充满变数。
土地虽然依旧珍贵,但如今各家各户占有的土地还少吗?
我们总得留个后手。”
韩国公李善长站了出来。
他双眸中透着满满的智慧。
作为淮西一派的领头羊。
他振臂一呼仍能凝聚不少人心,说出的话也极具说服力。
见众人不再言语,刘伯温似有话要说。
他浅浅一笑:“如今我们若不行动,恐怕其他人就先坐不住了。”
刘伯温此言有理。
他们这些老家伙能沉得住气。
可在这洛阳新都,随着大明新政的强势推行,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