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2 / 3)
白的诗吧,显得有格调。
写第一篇小说的时候,韩复来用了“莫愁天下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那个时候主要是为了让读者眼前一亮,抓住读者的眼球。
但现在,名气已经打出去了,就不用去抓眼球了。
而是得有逼格。
君不见,大神作者的简介,向来就是一两句话,还是不明不白的,看了跟没看一样。
而扑街作者们,恨不得简介写上上千字,把自已这本小说的设定啊,人物啊,构思啊,情节啊全都写进去,生怕不能吸引读者点进来。
韩复来借了李白苏轼高适等人的光,现在也算出息了。
简介写完,直接写正文吧,韩复来已经想好从哪里切入了。
【大唐开元十四年,腊月。】
【洛阳积善坊。】
【犊车在积雪中吱呀前行,十五岁的杜甫紧攥着褪色车帷。车外传来波斯商人吆喝卖胡麻饼的声音,混着远处梨园弟子练嗓的咿呀声。 】
【
"慎之,岐王府里规矩多,切莫乱跑,冲撞了贵人。
"姑母裴氏将一枚温润的玉扣系在了他的腰间,又道:
"但若是有机会作诗赏文,也不要胆怯,尽管去做。
" 】
【车帘忽被风掀起,一队着赭红色袴褶的乐工踏雪而过,为首男子怀抱的琵琶裹在鲛绡套中,只露出颈处
"天乐
"二字金漆。 】
【
"那是李龟年?
"杜甫脱口而出。 】
【姑母猛地拽下车帘,表情似是不喜,道:
"噤声!你怎识得这等乐工?
" 】
【少年低下了头,盯着自已的靴尖,神情却还是有些欣喜:
"上月……在崔九公府外……听过他的《郁轮袍》。
" 】
【杜甫出身名门,乃是京兆杜氏,北方著名氏族。】
【远祖杜预,乃是西晋名将,经学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官至修文馆直学士。】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现任奉天县令。】
【生母乃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女,只不过生母早逝,父亲又常年在外做官,从三岁起,便寄养在姑母家。】
【姑父裴荣期乃是河东裴氏子弟,任济王府录事参军。】
【只不过,经过唐朝太宗皇帝,高宗皇帝,则天大圣皇帝、中宗皇帝的一系列对旧贵族门阀的削弱,曾经最顶级的河东裴氏现在也不如那般显耀了。】
【岐王宅的银釭灯将雪夜照成白昼。】
【杜甫跪坐末席,看满堂公卿传赏吴道子新作的《昆仑奴图》,姑母正为岐王夫人斟酒——她髻上的金步摇随动作轻颤,像极了幼时哄他喝药的手势。】
【突然玉磬声响,李龟年抱琴入殿,琵琶露出真容。槽身竟是用整块雷击木雕成,弦下隐约可见
"开元四年敕造
"的小字。 】
【笙歌燕舞,一片繁华景象。】
【殿内炭火正旺,李龟年抱着琵琶经过时,突然在他案前停下。】
【
"这位小郎君面生得很,可是杜家公子?
"】
【杜甫连忙起身行礼:
"在下巩县杜甫,见过李供奉。
"】
【李龟年笑着摆手:
"不必多礼。听说你七岁就能咏凤凰,今日可要让我们开开眼界。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