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奢华的辛弃疾(2 / 3)
,聊别的去了。
把心放在肚子里,继续努力码字。
【淳熙十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
【铅山的梅花已经谢了,带湖的水却还泛着刺骨的寒意。】
【辛弃疾披着一件半旧的青布直裰,站在停云堂前的石阶上,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出神。】
【老仆辛忠佝偻着背走来,手里捧着一封蜡封的书信,道:“老爷,有信到。”】
【辛弃疾接过信,看到信封的字迹,顿时一喜。他认得这个字迹——是汤朝美,那个三年前被贬琼州的老友。】
【拆开蜡封,信笺上寥寥数语:
"弟已蒙恩赦,不日将返。途经上饶,当与兄一醉。
"】
【纸角有被水渍晕开的痕迹,想来是渡海时沾上的浪花。】
【辛弃疾忽然想起那年,他回京述职,在临安城外长亭送别,汤朝美一身素袍站在细雨中,手里捧着使金的节杖,眼神中满是豪情。】
【那是六年前的事了。】
【那是淳熙四年。】
【淳熙四年,汤朝美以左司谏身份出使金国,庆贺金主生辰。】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这次出使金国,名义上是庆贺金主生辰,其实,有两个重要的目的。】
【其一,交涉归还南宋皇室陵寝所在地,河南巩义。】
【其二,试探金国对南宋民间和主战派们的
"收复中原
"舆论的反应。】
【汤朝美到了金国燕京,不卑不亢。在金国宫廷宴会上拒绝行双跪礼——宋使只需单膝跪拜金主,汤朝美坚持宋臣礼节。】
【而后, 金世宗完颜雍挑衅性地问道:
"南朝何以妄称恢复?
"】
【汤朝美直言道:“民心所向!”】
【汤朝美此举虽激怒金廷,但也有震慑之意。人们永远不敢轻易和愣头青动手,若是一味地服软,只会让别人觉得更加好欺负。】
【出使金国返回后,金宋两国并无战端,但汤朝美却被扣上
"辱命
"的罪名,弹劾他“轻启边衅,几坏和议”,随后,一纸诏书发配儋州。】
【辛弃疾看着手中的书信,开怀不已,汤朝美终于回来了。】
【等了几日,终于等到了汤朝美。】
【
"老爷,汤大人到了!
"辛忠的声音从院外传来。】
【辛弃疾疾步走出书房,只见院门外立着个瘦削的身影。那人一袭褪色的蓝衫,肩上挂着个粗布包袱,正是六年未见的汤朝美。】
【只是昔日面如冠玉的司谏,如今两颊凹陷,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
【
"幼安兄!
"汤朝美深深一揖,抬起头时眼中已有泪光。】
【是夜,停云堂内烛火通明。】
【两人对坐饮酒,说起这些年的遭遇。汤朝美谈起儋州的瘴气,说那里连书卷都会发霉。】
【最后说到朝政,说到诗词。】
【汤朝美已有醉意,道:“幼安兄,我在儋州,也听过时常听到你的诗词……读了你的那首《水调歌头·盟鸥》,我便对着带湖,向往不已了!”】
【辛弃疾拉着汤朝美站了起来道:“走走走,带你仔细看看我这稼轩如何!”】
【一边走着,辛弃疾一边道:“儋州竟然也流传着我的诗词,此乃东坡先生之功也!”】
【汤朝美道:“正是啊,当年东坡先生贬谪儋州,大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