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赵匡胤的算计,虚假的金匮之盟(2 / 4)

加入书签

了回转的余地了。

如果自已能再活个十年二十年的,到时候自已的儿子长大了,历练出来了,那就可以慢慢把赵光义的官职给换了,培养自已儿子,到时候皇位的交接,应该没问题能顺利。

想法很美好,但弟弟不乐意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太弟了,为你守了这么多年江山了,现在你儿子长大了,要我交给你儿子?

我不同意!

让你见识见识我斧头帮的厉害!

所以,在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二十五岁的时候,眼看自已要被卸磨杀驴的时候,赵光义来了一出烛影斧声。

至于说金匮之盟这个事是假的,因为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并没有提起金匮之盟。

按理说,金匮之盟在这个时候拿出来,是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最好证据。

但是是在赵光义当皇帝都当了五年了,斧头帮杀人越货的故事突然汹涌激烈的时候才拿出来,显然是为了平息舆论。

当初赵光义继位的时候,都没想到这么个好主意呢。

还有一点比较不合理的……先说一下金匮之盟吧。

金匮之盟是北宋初期的一个政治传说,那是赵匡胤刚当皇帝的第二年。

赵匡胤刚当了皇帝,他母亲杜太后病重,赵匡胤在旁侍奉。

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

杜太后说:“不对!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让年幼的儿子即位,主少国疑,才让你有了机会。如果后周有长君,天下岂能到你手中?”

赵匡胤点头。

杜太后因此立下遗命:“你百岁之后,应当传位给弟弟光义。光义再传给弟弟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嫡长子德昭。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哭泣叩头答应:“敢不如教!”

杜太后又让当时的宰相赵普当场写下誓约,并在纸尾签上“臣普记”的字样。然后将这份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命可靠的宫人严密保管。

这就是金匮之盟了。

除了赵光义继位时没把这个金匮之盟拿出来说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