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河道(1 / 2)

加入书签

他言辞恳切,句句落在国防大计上,并未注意对面的刘国公眼中瞬息划过的冰冷。

龙椅上的圣上面容凝重,胡人,的确不是个安分的……

“顾将军深谋远虑——”

刘伯笙用力吸了口气,“只不过如此轻言战事,未免太过草率。

当年,老臣的两个儿子,葬身于北疆,而他们母亲,一朝心痛身死……如此痛彻心扉之事,老臣每每思及,都夜不能寐——”

他这话一出,御书房顿时一片寂静,连空气都凝滞几分。

顾将军嘴唇动了动,有心想辩驳几句,最终仍是作罢。

圣上凝重的目中,带上几抹怜惜,看向刘伯笙的眸光更加温和。

“是以,老臣比任何人都不愿提及战事,”

刘伯笙擦擦眼角,声音了充满往事带来的伤痛,“老臣以为,积累国力,固本培元,方是上策。

当然,顾将军所言修河道、囤粮草,固然是好事,但——此等浩大工程之下,若将有限国力尽数投入于此,一旦别处有灾荒、变故,朝廷将何以应对?届时,莫说应对胡人,恐怕内部先生乱象。”

他终于将目光转向顾将军,眼神中没有咄咄逼人,只有一片看似疲惫的忧虑:“将军,天下的儿女,自有天下的父母忧心,将士们皆是血肉之躯啊。

您一句战事,苦的天下万民。”

顾将军无奈:“刘国公,本将并非说要主动引起战事,只是胡人若来犯,必当迎战。

眼下主要的事情,是修河道,灌溉农田,囤积粮草。”

刘伯笙继续摇头:“为国为民,并非只有兴兵或者大兴土木一途。

稳固当下,体恤民力,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让国库慢慢得以充盈,待根基真正稳固之后,再行此百年壮举,是否……更为稳妥?”

他一番话,以丧子之痛为引,以体恤民力,稳固国本为据,将自己放在了悲情与理性的制高点。

陛下不忍戳他痛处,而顾将军更不会在此事上与他争论,本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旁边响起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刘国公,您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呐”

刘伯笙不可置信的转头,这是再说他——怕?

宁尚书依旧捏着他那几根短须,不急不徐道:“战事——岂能因怕有将士伤亡而不战?胡人使团入京,丝毫不将我朝放在眼中,大肆提出无礼要求。

就算回去后仍然派遣奸细前来,试图搅乱我朝人心,面对这种挑衅,若是身为守护北疆的顾将军都怕将士死伤,而闭目不去为以后做打算,岂不是太懦弱了?”

“宁尚书此言——”

没等刘伯笙说完,宁司贤抬手打断,继续道:“再说河道,国公都说了此等是浩大工程,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何必这个时候就先提到挖空了国库?事有轻重缓急,实在其他地方用银子,河道修一半停了就是,何必这般急着否决呢?”

“这——”

刘国公脸涨成了猪肝色,他忘了,圣上会顾念他,顾将军会避其锋芒,宁司贤——可不欠他什么,这位向来有什么说什么。

“陛下,”

宁大人对着圣上拱手行礼,“臣以为,顾将军说的在理,正所谓未雨绸缪,抢的就是一个‘先’字。

这条河道,看似只是引水通渠,实则为我朝铸就一条流动的血脉。

陛下请想,南方丰沛之水若能北调,沿途万顷良田便有了保障。

旱时开闸,是救命甘霖;涝时分流,可解倒悬之急,这不仅是解眼前之困,更是为将来布局啊”

“呃——”

陛下又心动了,没错,怎么看都是一桩好事,百利而无一害,硬要说,那就是这条河太长、太“贵”

了些。

刘国公袖中拳头握紧,这个宁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