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诛灭权臣(1 / 4)
公元1062年9月1日,赵祯正式下诏将赵宗实(此时已经改名为赵曙)封为齐州防御使并进封其为巨鹿郡公。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赵曙的皇子身份乃至于储君的身份算是板上钉钉了。有关于此的前后过程我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后世之人几乎都将赵曙能够登基称帝的功劳记在了韩琦的头上,说他有定策之功,甚至有人说后来宋神宗赵顼能够位登九五也是他韩琦的功劳,说他是“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先不说未来的神宗皇帝赵顼,我们单说赵曙能够被立为皇储这事,这里面谁的功劳最大?谁出力更多?是韩琦吗?不是,是那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同志!韩琦确实也出过力,但他是在阴为,他不敢像司马光、包拯和欧阳修那样直言以谏,因为他担心赵祯一旦发怒会让他的宰相之位不保甚至又要背井离乡。我个人虽然不怎么感冒司马光,但这里还是想为他说句公道话,赵曙不久之后能够成为天下至尊,他最该感谢的人其实应该是司马光。当然,包拯、欧阳修、范镇这些人他也应该心存感念。
说到包拯,真的要为他感到有些悲哀和遗憾,因为当赵曙被立为皇子的时候,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快半年了。
包拯是在这年的五月离世的,享年六十三岁,赵祯追赠他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是的,就这么简单,包拯死的时候是宋朝的枢密副使,他的丧葬规格和待遇都远远不及宋朝的那些名传千古的宰相,虽然他在后世的声名之隆重几乎可以说两宋三百年里的第一人,但这个所谓的第一人完全就是后世民间的某些善于“纯属虚构”的文艺工作者给吹捧出来的。
我们这里不是在写小说,更不是在探讨什么民间文学艺术。放眼两宋史料里无数的政治和文化名人,包拯其实很普通,根本难言出众。从他死后的这个“孝肃”的谥号来看,宋朝官方对他的盖棺定论可谓是相当准确和客观。
说实话,我本来也想在这里以及在这个时候狠狠地对包拯进行一番吹捧,但思来想去我终究还是认输了。自明代往后的那些小说家们已经在这方面做到了近乎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可不想班门弄斧以至于自取其辱。不过,恕我直言,过度地吹嘘反而会招致反感,去过度美化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其实也是在变相地篡改历史。当然,历史上的包拯无疑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但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民间被过度神话,那么我甚至都不会在这里说这么多。这话可能显得有些刺耳和难听,但这就是我的心声。还是那句话,我这里不是在写小说或影视剧本。
包拯的死固然令人惋惜,宋朝的朝堂之上从此就少了一个敢于直言且不贪名利权贵的正直之臣,但宋朝的朝堂上其实从来不缺像他那样敢于放炮的人。相较而言,西夏那边一个大人物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地震级别的震荡。
西夏那边谁死了?大相国没藏讹庞!权倾朝野甚至是让整个西夏都匍匐在他脚下的这位西夏摄政王在公元1061年的4月被他年仅十四岁的外甥李谅祚给满门抄斩!
如果要给出一个时间和事件对比的话,没藏讹庞被李元昊的这个凶狠诡谲的儿子给处决时,宋朝这边正好是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的时候,也就是富弼为母守丧而韩琦成为宋朝首相的时候。
自从自己的母亲被其情夫李守贵给仇杀之后,李谅祚便在惊惧之中又迎来了另一位监护人,这便是他的舅舅没藏讹庞。别以为没藏讹庞会是西夏版的周公姬旦,李谅祚在他眼里其实就是个小屁孩加木偶人,西夏的军政大权全都操控于他没藏讹庞一人之手。为了对李谅祚体现出自己宽宏又博大的舅父之爱,没藏讹庞将自己的亲闺女送入了宫中,李谅祚也因此而把自己的表姐给娶到手成为了他的皇后,尽管当时的李谅祚还只是个连小学都还没毕业的孩子。
没藏讹庞所不知道的是,他其实已经犯下了大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