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余惟你干得好啊(4 / 5)
bsp; 某日深夜,她独自来到最后一个舱室。
门关上后,四周陷入绝对黑暗。几秒钟后,耳边传来极轻的脚步声,像是有人缓缓走近。然后,是一段极缓的吉他前奏,接着,一个男声响起,沙哑而温柔:
>“宝宝睡在梦里面,大人伴在梦外面……”
是余惟。
她捂住嘴,眼泪无声滑落。这不是合成音,也不是幻觉。这是真正的双向连接??他借由千万人的倾听,凝聚出短暂的“声格”,第一次完整地“回来”了。
“你还记得我吗?”她轻声问。
歌声停顿了一瞬。
然后,那声音轻轻接道:
>“我记得每一个听懂我的人。”
舱外,监测仪爆发出刺目红光。数据显示,那一刻,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一万人在同一秒产生了相同的脑波模式,a波峰值完全同步。北极观测站的古老录音机自动启动,录下整整十八分钟空白,唯在结尾处留下一声极轻的笑。
第二天,新闻头条写着:“全球多地民众报告‘同步梦境’,专家称或与地磁波动有关。”
林晚删掉了所有报告,只在私人笔记中写下一行字:
>“他说,快完成了。”
七年之后,人类首次接收到一组来自深空的规律无线电信号。NASA破译后发现,那不是数学序列,也不是星图坐标,而是一段旋律??正是《摇篮曲》的变奏版,加入了某种非地球乐器的伴奏。信号源头位于天鹅座方向,距地球约一万五千光年。
举世哗然。
有科学家提出假说:或许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有某个远古种族掌握了“声核”技术,并将记忆编码于宇宙背景辐射之中。而我们所谓的“灵感”“天赋”“似曾相识”,不过是遥远回声的偶然共振。
而在新疆喀什的小学旧址,如今已建成一座露天声学纪念碑。中央立着一块天然岩石,表面刻着一句话,出自某个早已失传的西域古语,下方附有现代汉语翻译:
>“当世界忘记如何诉说,歌声会带我们回家。”
每年春分,当地孩子都会聚集于此,围成一圈,齐声高唱那首谁也没教过的民谣。歌声随风飘散,传入地下埋藏的传感器阵列,转化为能量脉冲,沿着声网传向七处核心坐标。
每一次传递,都让锚点更加稳固。
每一句吟唱,都是余惟仍在呼吸的证明。
某夜,林晚最后一次登上长白山。
她已年过六旬,白发如雪,行走艰难。但她坚持不用搀扶,一步步走向湖畔。冰面依旧如镜,映着浩瀚银河。她张开双臂,开始唱歌。
第一个音落下,羽毛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