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钢铁动脉(3 / 4)

加入书签

却坚定地,向着东方,不断地延伸。

历时三个月。

在付出了数百名战士和民工的伤亡代价之后。

正太铁路,这条被战火摧残得满目疮痍的钢铁大动脉,终于,全线贯通!

当第一列由“铁牛”改装而成的、简易的蒸汽机车,拉响了嘹亮的汽笛,拖着满载着太行山煤炭和铁矿石的车厢,缓缓地,驶出娘子关,奔向广阔的河北平原时。

铁路沿线,无数的百姓和战士,都摘下了帽子,挥舞着手臂,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

许多老人,抚摸着冰冷的钢轨,激动得,老泪纵横。

他们知道,这条铁路,承载的,不仅仅是货物。

它承载的,是根据地打破封锁、走向繁荣的希望。

是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的、不屈的意志。

铁路的贯通,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是军事上的。

独立旅的兵力投送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以往,一个主力团,从太原到石家庄前线,需要徒步行军至少一个星期。

而现在,通过铁路运输,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

这意味着,独立旅,从此拥有了在整个华北平原上,进行快速机动和部署的能力。整个根据地的防御纵深和战略弹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其次,是经济上的。

李云龙的“贸易总公司”,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太行山里,最丰富的资源,就是煤和铁。

而平原地区,最缺的,也是这些工业原料。

以往,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小规模地向外运输,效率极低。

而现在,一列火车,一次的运量,就超过了过去一个月的总和。

大量的、廉价的“太行煤”,通过铁路,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敌占区。极大地,冲击了由日军控制的、价格昂贵的煤炭市场。

许多华北的民族资本家,甚至宁愿冒着风险,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购买独立旅的煤炭。

而换回来的,则是根据地急需的粮食、棉花、机器设备、化工原料……

一个以太原为工业中心,以正太铁路为大动脉,辐射整个华北地区的、独立的、充满活力的“太行经济圈”,开始现出雏形。

根据地的财政收入,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盈余。

李云龙拿着账本,笑得嘴都合不拢。

“旅长,咱们现在,是真的阔了!光是上个月卖煤的利润,就够咱们全旅的战士,换一身新棉衣,天天吃肉都吃不完!”

“目光不要只盯着吃肉穿衣。”张合看着那张正在不断扩大的经济版图,心中,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钱,要用来,投资未来。”

他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

用这笔钱,去敌占区,高薪聘请更多的工程师、医生、教师。

用这笔钱,去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扩大兵工厂和“铁牛”拖拉机的生产规模。

用这笔钱,去建立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医院,让根据地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书读,每一个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他要将经济发展的红利,真正地,反馈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他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跟着独立旅,不仅能打跑鬼子,更能过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好的日子。

这,才是最强大的、任何敌人都无法摧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正太铁路的贯通和“太行经济圈”的崛起,如同一根根尖刺,深深地扎进了冈村宁次的心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