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响震关中,诸葛亮兵取陇右(6K)(2 / 9)

加入书签

sp;姜维的内心也不由多了几分忐忑。

    倘若面对的是旁人,姜维顶多是客套一阵,表达出“我愿意归附大汉”的意图即可,内心不会忐忑:

    不外乎换个老板来打工,谈不上什么忠诚,皆是各取所需的利益罢了。

    然而面对诸葛亮时,姜维却担心诸葛亮会因“不忠曹魏”而小觑自己。

    昨日城下的时候口称“我虽不才,亦知忠义。食魏禄、守魏土,岂能因诸葛公三寸之舌就背主求荣?”,然后今早就改态度了?

    怎么看,都不合理。

    这种复杂的心境,让姜维在这瞬间竟生出了患得患失感,想归汉跟着诸葛亮,又怕被诸葛亮小觑。

    姜维神态上的细微变化,并未瞒过诸葛亮的眼睛。

    类似的心境,诸葛亮也没少见。

    小觑?

    那也得因人而异。

    更何况。

    在诸葛亮心中,曹魏只是伪魏。

    姜维身为汉室郡吏之后,不守魏土,才是忠节。

    儒雅的笑容在诸葛亮脸上浮现,一字一词皆如明灯一般照亮姜维的心底。

    “将军本是汉室良吏之后,守的也应是汉家的城池,而非伪魏的城池。

    曹丕篡权,亦非诸县官吏之过,乱世求存,本就不易;诸县官吏为保家室,不得不以伪魏为尊,此非德薄不忠,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亮曾与燕王殿下论天下,燕王殿下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汉室失势,本乃君臣肉食者之过,岂能因此而苛责天下人之忠节?

    如今,陛下以太子为将率军收复失地,将军宁可被马遵问罪也不肯尽心助马遵守城,乃是大义。

    能保家室,能复汉土,当得起‘上士’之名!”

    诸葛亮是会说漂亮话的。

    寥寥几句,就将姜维这个“降将”的身份披上了“大义”的外衣。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马遵不信任诸县官吏,将诸县官吏的家眷都扣留在了冀县。

    姜维仅仅只是在冀县为官才得以跟家眷团聚,而其余诸县如礼县长贾坤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

    倘若需要靠扣留官吏的家眷才能让官吏心甘情愿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