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明朝开海为什么不赚钱?因为有人偷(2 / 4)
也只能作罢了。
总的来说,这场祭祖仪式还算完美。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最近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关于这次作战的战后封赏了。
因为有些封赏是需要朝廷内部进行商议的,不过好在有崇祯发话,所以一切进行的也还算顺利,最终的结果和朱慈烺之前承诺给众人的大差不差。
光是各种爵位就封了三十多个,银子更像不要钱一样撒了出去,足足有一百多万两。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大明最近倒没有再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情了。
而且眼下已经到了冬天,确实也没什么好折腾的了。
接下来要做的也很简单,那就是保证全国各地的军队以及灾民顺利度过这个冬天,就算是完美完成任务了。
为此大臣们又商议了一下,最终决定调拨五百万石粮食,分别运往陕西、河南、辽东、甘肃以及其他一些受灾的地方,用来保障当地的百姓过冬。
这些粮食就像救命的稻草,对于那些受灾的百姓来说,意味着生存的希望。
再加上各地兴建的大棚以及百姓储存的土豆和红薯,总的来说,今年应该会少饿死一些人。
至于完全不会有人饿死,朱慈烺连想也不敢想。
毕竟在古代这个时候,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繁,这种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他只能想着尽量减少一些这样的事情罢了。
又过了几天之后,画面来到天津码头。
这一天,天津码头上热闹非凡。
工人们穿着厚重的衣,在寒风中忙碌地搬运着货物。
他们的脸上虽然被寒风吹得通红,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干劲。
突然就在这时,远处的海面上传来了一阵巨大的轰鸣声,那声音如同万马奔腾,震得海面都微微颤抖。
有人诧异抬头一看,便看到不远处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大群巨大的船只,那些船只就像一座座移动的小山,在海面上破浪前行。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正在忙碌的工人们瞬间就愣住了,他们的动作停了下来,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惊讶。
因为这个时候不应该有船会来天津港口啊,大家都纷纷猜测着这些船只的来历。
很快当地的水师也得知了这个消息,水师士兵们迅速登上战船,如临大敌般朝着那片海域驶去。
不过在看清对方的旗帜之后,水师的人却松了一口气,因为来的不是别人,而是郑家的商船。
自打去年以来,郑家的商船已经来过三次天津码头了,这是第四次。
他们运送的也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从海外运来的粮食。
这些粮食对于大明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
天津水师之前已经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只要是郑家的商船靠岸,就要帮忙配合,以便让这些粮食能够顺利运到京城。
不过让天津水师纳闷的是,以前这些粮食在运来之前,京城那边就会派人前来接收,可是怎么这会儿京城那边却没派人来
即便心里有些疑惑,但天津水师这边还是很快忙碌了起来,准备迎接郑家商船的到来。
士兵们迅速调整好战船的位置,为商船的停靠做好准备。没过多久,这支商船就缓缓地停在了天津码头,船身与码头轻轻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
而天津水师总兵曹友义也早已等候多时了。
很快,为首的商船上便有人走了下来,为首的是两个约莫四十来岁的男人,他们的名字是郑芝麟、郑芝峰。
这名字一听就知道,肯定是郑芝龙的兄弟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