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春闱题目,结束,名次(4 / 6)
贤语录解义,实则暗藏天罗地网。
—单是“责难君上”,便戳中了当朝最敏感的逆鳞。
题目后半句“吾君不能谓之贼”,分明在逼问。若遇怠政之君,臣子究竟该恪守君臣大防,还是践行孟子遗训?若答得刚直,难保不会被扣上“谤君”罪名,若一味逢迎,又难逃“欺君罔上”的骂名。
因此大部分人看到此题后,握笔的手都在抖。
最绝的是,这题目还暗合当下党争,清流与权臣正为“规谏之权”争得头破血流,此刻落笔稍有偏向,日后朝堂便再无立足之地!
此题,温老爷几人也已有所耳闻,这道策论,分明是陛下亲自设下的试心局。要借会试考场,探一探天下士子的心思深浅。
答得精辟透彻,难免被视作锋芒过盛,引权臣忌惮、天子猜忌。答得中庸圆滑,又会被批腹内草莽,难堪大用。
写得简略了,显不出真才实学。洋洋洒洒数千言,反倒成了恃才傲物。
便是想取个折中的法子,也不过是庸碌之见,难入圣眼。
而后周小勇和温英文二人,都对温老爷说出了自己所应对此题的答案。
周小勇是以《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为引,将“责难”之责归于朝堂肱骨,强调宰辅重臣当效魏征以铜镜自比,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于君前直言利弊。
但落笔时特意补了句“非大贤不可为”,暗指寻常臣子不可逾越规谏分寸。
至于“闭邪”,他结合本朝律例,提出增设乡约监察制度,以民间德高望重者监督官员,既避开直接抨击时政之嫌,又暗含治理之策。
而温英文则是另辟蹊径,从“教化为本”破题。开篇写“君心即民心,君德即国风”,将君主德行与百姓教化勾连。
论述时未提“责难”二字,而是以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为基,建议广设太学分院,以儒家经典浸润学子,待贤才入朝,自然能以正道辅佐君主。
至于防范奸邪,主张效仿汉武设十三州刺史,以流动监察之法杜绝结党。
温老爷静静地听着二人的答案,微微颔首。
两道策论,一个借古喻今藏锋芒,一个避实就虚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