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女官是否能担当重任?(2 / 4)

加入书签

如此善政推行,既能让百姓感佩天恩,更能导正乡风民俗,使天下皆知陛下以仁治国,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说到此处,他微微直身,话锋转向养济院:“至于在全国广设养济院,臣以为益处良多,仁政初衷一脉相承,无需大兴土木,寻常院落便可为之,于国库无甚重负,却能让四方见陛下体恤民生之细。此事若能推行得当,百姓衣食渐丰,便会心生感念,更易接受教化,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正是此理,于礼部掌管的风化、礼俗而言,亦是桩固本培元的好事。”

一番话毕,他再次躬身,语气却添了几分审慎:“因此,臣从礼部职责出发,认同在全国广设养济院。只是……”他话锋微转,目光不自觉扫过朝臣中几位面露异色者,“关于主官人选,臣尚有浅见。若论学养,男官多自幼饱读经史,熟稔政务流程。若论经验,他们久在朝堂或地方历练,应对复杂事务更为娴熟。”

“而女官虽已入官籍,但其历练多在后宫或内廷,处理的事务与外朝庶政终究不同。养济院既要在全国铺开,涉及地方协调、钱粮调度,甚至与各部衔接,其间繁难非比寻常。”

他垂眸道,“并非臣轻视女官,只是此事关乎仁政推行的成效,关乎朝廷法度的统一。女官是否能担此重任,还请陛下圣裁。”

话音落时,他长揖不起,殿内的檀香依旧缭绕,却似因这番话又添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

六部尚书皆是朝堂上浸淫数十年的老狐狸,能坐到这个位置,哪个不是眼观六路、心思玲珑?

礼部尚书一番话条理分明,既扣住了礼制教化的根本,又权衡了利弊,显然是揣度多日、仔细研磨过章程的。

殿内先是一阵短暂的静默,随即响起低低的附和声。

几位阁老捻须颔首,眼底带着几分“果然如此”的了然。

礼部尚书这席话,既给足了陛下台阶,又将利弊剖析得清清楚楚,确实挑不出错处。

吏部尚书见状,几乎是立刻从班列中迈出一步,官靴踏在金砖上发出清脆一响。

他素来谨慎,此刻却难掩赞同之色,朗声道:“陛下,臣附议!礼部尚书所言极是,养济院推行关乎仁政根基,确需审慎行事,主官人选更是重中之重,理当由陛下圣裁。”

他话音未落,工部尚书已抚掌跟上,声音洪亮如钟:“臣亦附议!养济院之事,既合礼制,又利民生,推广势在必行。至于人选,陛下圣明,自有决断。”

户部尚书紧随其后,语气笃定:“臣附议。此事于国库无亏,于百姓有利,于教化有益,确是良策。”

刑部尚书也跟着附和。

一瞬间,阶下几位尚书接连出列,“臣附议”三字在大殿中此起彼伏,与梁柱间的回声交织在一起,竟生出几分势不可挡的意味。

冯阁老忽然抬眼扫过彭阁老,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挑衅。

“陛下!”他声音洪亮,带着老臣特有的沉郁,“臣也附议!养济院既为朝廷衙门,章程规矩断不可有半分疏漏,正式推行之际,主官一职必须由男官担任,女官可从旁辅佐。非是臣轻视女子,实在是此事关乎国计民生,若由女官主导,恐生诸多变数!”

他顿了顿,走到殿中,语气愈发笃定:“臣曾细究养济院旧章,见其中多是妇人相熟的琐碎,倒让她们占了几分便宜。

可男子才是撑起世道的梁柱,反倒成了附带。养济院里的男人,多是退下来的老兵、伤残的勇士,即便身有不便,论起筋骨、论起担当,也远非女子可比!”

“因此,臣以为,这养济院的主次必须分明,首要接济男子,让他们能重拾生计,女子可作为次要收留,切不可本末倒置。”

说到此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