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调动李星群南下(2 / 4)

加入书签

模式。

“陛下,新部门的官员任命已经定了。”文彦博捧着名单上前,“不少官员都升了品级,所以改革的阻力小了很多。只是还有些老臣反对,说这改革太折腾。”

赵受益冷笑一声:“反对?让锦衣卫去‘劝劝’他们。”

没过多久,反对改革的老臣家里就来了锦衣卫。有的被查出贪腐,抄家流放;有的被安上“结党营私”的罪名,关进大牢。一时间,朝堂上没人再敢反对改革,锦衣卫的凶名也传遍了开封府。百姓们私下议论:“陛下这次是动真格的,连老臣都敢抓。”

只是,李星群在计划书中提到的“修铁路”“办报纸”“建学堂”等现代化建议,却被赵受益默认无视了。文彦博曾问过原因,赵受益只说:“先把行政区划和官职改好再说,那些新鲜玩意儿,不急。”于是,大启的改革,只停留在了“制衡”与“梳理”上,国力虽保持稳定,却没什么大的提升。

这日,赵受益在御书房召见刘仲甫,看着桌上的三国态势图,轻声问道:“你说,齐国和清国,会不会打起来?”

刘仲甫躬身道:“陛下,以现在的形势看,迟早会打。齐国国力在涨,清国也在崛起,大启的制衡又没起到作用,两边迟早会有一场大战。”

赵受益沉默良久,手指在地图上的大同府位置点了点:“还好有李星群在大同府。不管齐国和清国谁赢谁输,有大同府在,大启的北方就安稳。”

刘仲甫点点头,却又补充道:“只是陛下,清国若真崛起,恐怕不会只满足于制衡齐国。咱们大启,也得早做准备。”

赵受益望着窗外的月色,没说话。他知道刘仲甫说得对,可大启的改革刚有成效,他不想再起战端。只是他没意识到,这场由大启“养蛊”引发的三国博弈,早已不是他能掌控的——东北方的清国在扩军,东方的齐国在备战,而他的大启,还在靠着制衡之术,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夜色渐深,三国的都城都亮着灯火。临淄的皇宫里,萧洪基还在沙盘前研究战术;盛京的城楼上,努尔哈赤还在望着操练的士兵;开封府的御书房里,赵受益还在看着那张三国态势图。没人知道,这场暗流涌动的博弈,终将在何时爆发,又会掀起怎样的战火。

开封府的初秋,御书房内的鎏金铜炉燃着沉水香,烟丝却驱不散满殿的凝重。案上的地图被赵受益的指尖反复摩挲,东南徐州一带画着密密麻麻的红色圈点,旁边批注着“方腊围徐州,官军被困月余”的急报,墨迹还带着几分湿润。他猛地放下玉尺,抬头看向阶下文彦博、富弼与韩琦,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西北暂安,东北制衡,眼下大启的命门,在东南!”

文彦博上前一步,手中奏折微微颤抖:“陛下,东南急报刚到——方腊军势如破竹,上月攻破楚州后,又合围徐州,守将张叔夜已连递七封求救信,官军粮草只够支撑十日!若再无援军,徐州必破,届时方腊顺势北上,恐危及开封!”

“所以必须调精锐驰援!”赵受益的声音陡然拔高,指节因攥紧扶手而泛白,“山西路的杨家军,必须去!”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杨延昭麾下将士久经沙场,连西凉铁骑都能抗衡;李星群在山西路经营多年,粮草、火器堆积如山——只有他们,能解徐州之围!”

他顿了顿,指尖落在地图上山西路与东南的连线处,补充道:“再者,东南若失,不仅商道断绝,我大启半壁江山都将动荡。等解了徐州之围,再让李星群留镇东南,既能平定方腊,又能借他的能力恢复当地秩序——山西路如今靠着煤矿、铁器富甲一方,东南若能稳住,也能与山西路形成制衡,免得一路独大。”

韩琦闻言,立刻上前一步,铠甲碰撞声在殿内炸开:“陛下!山西路是抵御清国的屏障!杨家军三万主力若调走,清国若趁虚南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