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庄周墓前的奇遇下(2 / 4)

加入书签

要一群人去修炼,人一多,思想就杂乱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意存在,不同的道意相互影响,这还修什么道呢?简直就是胡闹,在你的记忆之中的道士,不是好东西的远多于是好东西的,且不说在我们之前的寇谦之,唐的道士,就我们之后,林素之,郭京这些人,带投大哥的全真教,甚至在那个年代的那些人,最经典神道教也是道教。

固然纵观历史长河确实有那么几个好的,但就大方向来看,甚至说你们开过的时候,整个道教找得到一个好的吗?”

李星群沉默了,完全找不到!

只能苦笑的:“啊,哈哈。”

“宗教在人类很早的时候就诞生了,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展,面对着生死之间的大恐怖,祖师这样的人物确实是极少的,所以人类需要一种信仰,来安慰自己的内心,死后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就现在道教的什么三清四御之类的,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都知道来源于佛教的三世佛,四大菩萨。

更不要说葛洪把活人拉进去当神的,比如说严白虎,比如说关羽,这些都是杀黄巾军起家的,那么黄巾军算不算道教呢?这个世界有没有神明不知道,至少道教的神明肯定是假的。”

老头继续说道:“所以我对宗教的看法,就是既要打压,也要扶持。

打压的不能让他们随便占地,拥有自己的武装,比如说现在的老林寺和龙虎山和国中之国有什么区别?和尚我管不了,就道士来说,既然是选择归隐,为什么不能自食其力呢?人陶渊明都说的,采菊东篱下。

你要修道没有错,但是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这是打压,扶持是什么?那就是在不准他们扩充自己的土地,拥有自己的武装的前提下,可以给他们一下工资作为补偿,可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地位,让痛苦的百姓能够有一个解脱点,这就是打压和扶持。”

李星群点头说:“老先生你既然能看见我的记忆,我怀疑你是不是在抄袭我的记忆。”

老头打个哈哈说:“呵呵,谁知道呢?”

“老先生你一直说的道意是什么?”

“简单一以贯之谓之道,每个人的道是不一样的,你也是熟读《道德经》和《南华经》你认为祖师和老子的道是一个道吗?”

李星群犹豫了一下说:“这只代表我一个人的思想。

我认为老子的思想更加的理性一些,但充满了理想主义,比如说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段,里面就充满了,想象的感觉,这里面有一些浪漫主义在里面。”

“而庄周的《逍遥游》可以说自由自在,逍遥,但是在我看来并不算真的逍遥,至于原因我很难说出来,就是一种感觉,感觉到庄子是对现实的无奈,寄脱于虚无缥缈的东西无奈之举,所以庄子看起来比老子逍遥不假,但要说洒脱,感觉老子要更洒脱一点。”

“哈哈,那么多读道的人,还是第一个有你这样想法的人,有趣的解读,你说的也不算错,老子所在的年代是在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至少还有最基本的道德,等到了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这个社会都是无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确实是处于一种‘自由’的形态,不过这种形态和你后世的自由是两个概念,这样的自由世界,是随时有可能殒命的世界,祖师爷在这样的环境下,对社会绝望,甚至说,寄希望与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不能理解,倒也算不上错,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并不奇怪,小友并不需要拘束。

现在我来回答小友的问题,道家也好,儒家也好,都是后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