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点头道:“以稚虎的聪慧,就算四年后不中,七年后也是必中的。便是七年后,他也才十六,仍是少年早达。”
两女闻言,目中都是异彩连连。
就算十六岁中举,那也很难得了。
朱寅听了却腹诽不已。
都不看好我明年就中?我要是明年就中呢?
就算档案年纪被庄廷谏改大了一岁,明年要是中举,那也是十一岁的举人,比杨廷和还小一岁中举!
我明年要是真中了...………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十分期待。
万历年间的会试题目,他都是记得的。有历史金手指作弊,考进士是笼中抓鸟,十拿九稳。
主要就是乡试这一关,需要靠硬本事。
他在后世南洋,很小就学习华夏经史子集,直到十八岁归籍华夏后进入特种安全学院。
这十几年时间,早就熟悉了儒家经典。
南洋很多心向母国的华人家庭,都把传承国学、保持风俗作为联系母国的纽带。某些南洋华人,实际上比后世丢掉传统的国人更加华夏。
朱寅恰恰就出身在这种“更加华夏”的华人家庭。
就是书法,他也很有火候了。
朱寅是有基础的。他的儒学水平绝不比一般秀才差。考虑到明朝秀才知识面很狭窄,只专注于四书五经,他在国学上肯定超越了一般的秀才。
儒家之外的经史子集他都看,各种古典杂书也看。明朝秀才有多少人会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