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天,朱寅就要离京了。     虽然皇帝懒得召见,可内阁辅臣们却没忘记传见朱寅。     大明最高军事机关其实是文官内阁。科举文官掌管兵权,这是土木堡之后的政治正确。    ">

第二百一十一章 文渊阁应对(1 / 10)

加入书签

    还有两天,朱寅就要离京了。

    虽然皇帝懒得召见,可内阁辅臣们却没忘记传见朱寅。

    大明最高军事机关其实是文官内阁。科举文官掌管兵权,这是土木堡之后的政治正确。

    任命将帅、调度兵马、审计钱粮、筹备军器...甚至行军路线、战略方针,全部是朝中相公们筹划定策。

    而前线统帅的发挥空间却是极其有限,也就剩下训练兵马、战术指挥,率军上阵,督战等具体事务。

    朱寅作为监军巡抚,代表文官出征,才是平叛的真正统帅。戚继光说是挂帅大将,其实战略上还要受朱寅节制。

    所以内阁才必须要召见朱寅,面授机宜。以便让朱寅贯彻执行朝廷制定好的战略方针。

    要问统兵大将戚继光的意见,那还重要么?武人听话执行朝廷的军略就行了。

    至于阁老公们是不是打过仗,知不知道前线的地形实情,知不知道怎么打败敌人...那肯定是知道的罢。

    因为这些书上都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没有相公们不知道的。能熟读圣贤书,兵书战策当然不在话下。

    打败了这么办?

    那肯定不是战略失误,多半是将领无能胆怯、贪墨军饷、违抗军令、桀骜不驯。

    否则,没有失败的道理。

    这就是明朝武人的可悲之处。

    朱寅只是个做官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