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路程,不到六天就到了。
一进入大同,地形虽然更加峻峭,人烟却也更加密集,城镇之中的商业也更加繁荣。
大同雄镇,此城真与铁城同。
七十二城堡,由南到北,层层防御,星罗棋布。自宣府以西,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难怪于少保有诗曰:
“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
可是朱寅一路走来,想到于谦的诗,却觉得有点讽刺。
大小军寨、烽堠、隘口,皆有明军把守。即便是仅容一人一马通行的隘口,也有十人防守。
问题是,此地还在长城之内,是属于大明的大同府,并非塞外。
朱寅看到这些辛苦守边的成卒,同情之余也不以为然。
堂堂天朝,本不该如此的。
大同有八百多个堡寨,三百多个座墩台,光是戍守的驻防兵力就需要十万人。
这使得大同镇号称十几万大军,九边中兵力最多,可用来机动的野战兵力,却只有两三万人。
明朝从永乐之后,常年在九边军镇驻军八十多万人,战马十余万匹,每年耗费国家岁收的四成。
两百年如一日的耗费巨额钱粮,就是为了应付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就这,还经常被蒙古兵攻入境内,烧杀抢掠。
朱寅作为穿越者很难理解,花费这么多兵力消极防御,军事上究竟有何意义。
自从土木堡大败后,明军转攻为守,对长城防御的依赖前所未有。正统七年开始大修长城。到隆庆初修完,共历时一百三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