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廷议在王锡爵、沈一贯为主的主战派坚持下,通过了以战逼和、救朝抗倭的对策。     朝廷一方面挑选精兵强将,组建十万人的入朝大军。一方面征调运输粮草。     务必在两个月之内,大军和粮草全部在辽东聚齐">     最后,廷议在王锡爵、沈一贯为主的主战派坚持下,通过了以战逼和、救朝抗倭的对策。     朝廷一方面挑选精兵强将,组建十万人的入朝大军。一方面征调运输粮草。     务必在两个月之内,大军和粮草全部在辽东聚齐">

第二百六十四章 稚虎,你是天下最傲慢的人(1 / 11)

嫡明 戈昔 4945 字 14小时前

    最后,廷议在王锡爵、沈一贯为主的主战派坚持下,通过了以战逼和、救朝抗倭的对策。

    朝廷一方面挑选精兵强将,组建十万人的入朝大军。一方面征调运输粮草。

    务必在两个月之内,大军和粮草全部在辽东聚齐。

    另一方面,派人出使日军大营和日本国,和对方谈判。能谈谈判,不能谈也要尽量拖延,施展缓兵之计,为朝廷调兵遣将争取时间。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沿海防备,抵御倭寇登陆侵扰。

    朱寅知道,虽然还是壬辰之战,可是因为蝴蝶效应,和历史上的壬辰之战已经不同了。

    历史上的壬辰之战,明朝第一次只派了几千人入朝,在祖承训的率领下,象征性的支援朝鲜,结果全军覆没,祖承训仅以身免。

    第二次派李如松入朝,兵力五万。

    第三次派了文臣监军,兵力增加到八万人。

    现在呢?直接计划派出十万大军入朝!

    这主要是因为,西北大捷和收回河套,让王锡爵等主战派尝到了一些甜头,信心也更足。被朱寅用缴获孝敬的皇帝,对入朝大战的态度也有了转变。

    当然,是不是要派遣这么兵马入朝参战,还是要看万历皇帝是不是批准。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拜金帝手里。

    还有大军的文、武统帅,也需要拜金帝决定。

    王锡爵道:“我等就这么上奏吧。司礼监那里,多半也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