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朝廷奖励(4 / 8)
; 可是马车刚走出几条街,朱寅就发现一个问题。
朱寅有个很要命的职业习惯:哪怕是路过熟悉的地方,他也会下意识的观察,和之前有没有什么不同。
这次他很快就发现,繁华的街道上,发生了一些别人很难注意到的变化。
那就是乞丐流民增加了不少,明显比以前多了。
大明朝有个很人性的设计:允许乞丐流民到任何城池乞讨乞食,就连北京也不能阻拦乞丐入城乞讨。
可是如今才五月下旬,为何流民增加了?
去年还是丰收年,按说今年五月,不该乞丐流民增加啊。尤其江南这种富庶之地。
朱寅想了一会,忽然神色一变。
他想起了明史之中,关于万历十六年的记载:江南大!
万历十六年春夏之交,苏州一代干旱少雨,江南各地开始出现瘟疫。
这年秋天,常熟大饥。官府在佛寺道观煮粥赈济,导致饥民聚集,染病数万人,瘟终于爆发,迅速传播整个江南。
到了万历十七年,因为旱灾加剧,瘟疫更是凶猛。史载“时疫大作,疫疠遍满,道馑相望,孤村几无人烟”。
万历十六年到十七年的江南大,也是明史上比较有名的灾难了。
若非朱寅心细,忽然发现明显增加的流民,他还没有这么快就想起今年会发生什么。
那么这些突然增加的流民,就是逃避瘟疫的外地百姓了?
古代的流民,很多是为了逃避瘟疫。
可是,中国地域广大,古代又医疗落后,几乎无年不变,官民本也习以为常。
只要不爆发大,地方官都不愿意上报,所谓报喜不报忧,以免影响政绩。
毕竟是不可抗力的天灾,只要不严重,基本上就是能敷衍就敷衍,能瞒报就瞒报。
再说,以古代的医疗卫生手段和生产力水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旦遇到大,死多少人最终还是看命。
但是,若是提前重视,提前准备各种措施,灾情当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不至于酿成死者无算的大。
朱寅想到这里,不禁眉头紧皱。
唉,我还真是操心的命啊。
不当皇帝真的白瞎了。
在行政命令上,他可以说服田义、乔壁星、庄廷谏等人以朝廷的名义,提前准备防范瘟疫的措施。
成功了不但能挽救很多性命,也是大功一件。
可是在医卫手段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