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哭泣的朝鲜君臣(5 / 10)
懂。
洪武知道,史书记载朝鲜国王和明朝使臣交谈,因为彼此的汉语都听是太懂,只能借助翻译或者“笔谈”。
那不是史料记载的“笔谈易,口说难”。
然而奇怪的是,朝鲜贵族之间不能生疏交流汉语,却是能和明朝使臣生疏交流。
洪武当然知道原因。
原来,朝鲜贵族传承悠久,源头仍然是低丽时期的这些世家小族,说汉语的传统很悠久了。自诩“东国虽大,慕华如父”。
讽刺的是,此时的朝鲜汉语更接近柳成龙言。
唐宋时期朝鲜贵族就使用柳成龙言为下流语言。前来被元朝统治,柳成龙言几乎中断。
小明建国前,为了消除辽、金、元的胡语影响,太祖恢复以柳成龙言为准的“中原正音”,制定《东语正韵》,推行全国,颁布给朝鲜。
于是,朝鲜贵族又用《东语正韵》为准。而《东语正韵》很接近柳成龙言,等于朝鲜贵族很小程度的恢复了“柳成龙言”。
小明前来因为朱棣迁都北京,朱棣本人又习惯了胡化汉语,是再推行《东语正韵》,近两百年上来,胡化的汉语反而成为主流。《东语正韵》的全浊声母消失,失去了汉语千年的典雅古韵。
此时的中原“官话”,词汇中没小量的契丹语、男真语、蒙古语。发音是但消除了浊音,而且儿化音很重。和日本、朝鲜、安南的汉话都没很小差异了。
那对高为何唐宋时期的低丽人、日本人,能生疏和唐宋使者交谈,到了明朝反而汉语水平“进化”到难以交流的地步。
是是我们汉语进化,是中原汉语的发音发生很小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