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被嫉妒(2 / 4)
咏的魏普风度。
因为明朝书生背书的风格是一板一眼,用《洪武正韵》字正腔圆的的背诵,
方正有余,韵味不足,缺了那种瀟洒的魏普风度。
在朱寅看来,就是功能性多余,审美性不够。
李助教露出一丝讚赏之色,笑道:“子有魏普风耶善哉。嗯,你再背《章句》第三第四章。”
难度加大了一点。
但对有基础的朱寅来说,还是小儿科。朱寅开口吟诵道: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
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须臾之间,朱寅就朗朗背完。
语调同样是舞台吟诵风,也就是眾人认为的“洛下书生咏”。而且他还有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令人赏心悦目。
与其说是背书,不如说是表演,感染力很强。
李助教对朱寅的评价,更高了一些。
能背诵《章句》也容易,在座的学生,谁不是背得滚瓜乱熟
可是一个孩子,能將《章句》背得这么有意境的,那就很难得了。唯平凡中见不平凡也。
有人见李助教赏识朱寅这个孩子,忍不住出口讥讽道:
“李师,朱寅如此年幼,既然入监读书,那才气必然极好的,怕不是个神童。李师出的题目,却是太简单了些。”
朱寅闻言,不禁眼晴一眯,循声看去,却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生的唇红齿白,面如冠玉。
虽然长相极好,可是他一脸刻薄之色,却是有点破相了,显得有失风度。
敢这么和助教老爷说话的学生,出身当然非富即贵。
李助教见状,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暗嘆一声。
此人名叫王瑞芳,乃是如今南京刑部尚书、文坛领袖王世贞之孙,出自功名显赫、世代簪缨的太仓王氏。
太仓王氏乃是琅琊王氏余脉,江南有名的世家大族。已经数世高官显宦。
別说王瑞芳还是王世贞的孙子,仅凭太仓王氏的郡望,就不是他一个助教能无视的。
所以,他身为老师,却也没有呵斥王瑞芳。
在国子监,像王瑞芳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是不能轻易得罪的。
师道尊严在权贵面前,也只能维持表面的体统。
王瑞芳之所以刁难朱寅,是因为朱寅一来,他就不是崇志堂最年幼的学生了。
他十三岁进入国子监,以神童自居,以家世自傲,向来目高於顶,自以为秀才的火候肯定有了,举人功名不难,进士也不远矣。
可是这个朱寅却比他还小,有什么资格进入国子监还什么因功入监,十岁稚子,立个屁的功。
他也不怕得罪朱寅。在南京,就算徐家、赵家的子弟他都不放在眼里,別说姓朱了。
横竖不是宗室,宗室也不会来国子监读书。
王瑞芳一说话,顿时有几个官宦子弟也笑道:
“是啊李师,朱寅一定是神童,否则怎会如此年幼,就是南雍士了该让他当场赋诗一首,才合面试堂考的意思啊。”
这几个少年附和王瑞芳的话,不仅仅是奉承王瑞芳,也出於嫉妒。
嫉妒朱寅十岁就进入国子监,太过分了。
就算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