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破题(1 / 3)

加入书签

“如实讲来,你们是否因本官之前所上奏疏妄自揣测有所准备?”

一句话砸下来,明烨脸色刷的白了,汗如雨下。

“少年面何以汗?”陈博似笑非笑。

明烨不敢出声,明远代答,“学兄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那你又何以无汗?”

明远答道:“学生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陈博终于笑了,“年纪不大,胆子不小。唔,典故也读得不错。”

“谢府君谬赞。”明远偷偷出一口气,正襟危坐答到,“府君适才动问,学生不敢有所隐瞒。府君一封奏疏洛阳纸贵,学中皆有传抄。听闻府君授命知江州,我等更是仔细研读拆解,相互论争。躬逢今日盛会,相信座中无人敢不好生准备,若末学小子强说不曾揣度府君之心,是不诚也。况大争之世,朝廷网尽人才,学生人等亦有争心,失之下流,请府君降罪。”

这算是……一半的实话。

两个月前,陈博向那个傻子皇帝,或者说向太傅谢逊上了一道奏疏,人称《上谢太傅官人三事疏》,的确一日之间天下闻名,但大多是骂名。奏疏所陈第一件事,请求循汉例,重振郡县察举。他认为现在盛行的九品中正制,全靠坊间名声和家族位次任官,是“位成乎私门,名定于横巷,采言于台府,纳毁于流言,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选出的所谓清流之官,空有名望,只会虚谈。以后应该仍以地方察举为主,起码察举要占半数以上,而且要增加寒素之数。

第二件事,无论察举还是清议定品,所举之士都要经过中央考课才能授官,考课内容要以经学实务为主。授官不能直接任命郎中的等中央清贵闲职,只领职衔薪俸而无实职,每日都没有衙门点卯,仍旧在家宴饮清谈,高谈阔论,而应任职地方郡县署官,熟悉实物,能辨五谷,理狱讼,治经济。

第三件事,流民大量南迁,如今朝廷对耕地几分,人口多少,毫无掌握,请重新进行土断,丈量天下田亩人口,核定税收。

这三条一出,陈博家祖坟都被人撅了,险些累及妻儿,断了香火。除江州太守后,没有宴饮亲朋故旧,而是立刻走马赴任,几乎有逃出京城的意味。毕竟本朝开国,就是第一门阀世族篡了前朝大宝,一直与世族共治天下。门阀世家子弟年年上品代代恩荫,大量清贵的郎中中郎充斥朝廷,享此优渥福利已经百余年,再加上手握大量良田人丁,一家宛如一国,千万世家便是千万城主一般。如今陈博一疏三事,每件都戳在世族的心窝子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家族,焉有不恨他的?就算有那么个别有识之士,也拦不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而因为清途为豪门霸占,地方世家少有染指,多走的察举之道,因而地方上虽也议论纷纷,但喊打喊杀之声毕竟小得多,而且太守掌一方大权,不易撼动,陈博心中感念,知道虽不能纳其言,这到底也算是谢太傅对他的保全之策。

如今竟然被一童子奉承赞颂,陈博不由心情复杂哭笑不得。但毕竟说到了他心上,陈博大加赞许,“‘争’之一字说的好极了。尔等读书进学,不能只学老庄,更要学孔孟大道,不能只求出世,更要入世。若只求无为,那这秀才孝廉太学国子,不做也罢!今日争这一封国子学举书,争的是向学之心,争的是为官之道,争的是一方百姓,争,就是最大的忠与孝!”

·

刘彪不开心,刘彪他爹也不开心,赵濮估计也不大开心。

但明澜很开心,可以称得上开怀畅意。

芷园文会,再次奠定了明家作为本郡第一名门的地位。看着明烨明远两个少年人,一个富贵英朗,一个俊秀出尘,并蒂交辉,双璧相映,今日在众人面前大放光彩,着实打了江左旧族好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