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补考(3 / 4)

加入书签

大中小经,《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谷梁传》为小经,当然《论语》《孝经》是基本功,入学前就要考核,因此刚才满十七说他能背下论语,那也是被家里人硬逼出来的。这些经义,大经是必修课,常读常新,中经小经每年重点学习一本,别的泛泛参考,选修自修,考核也是如此,大经一题,中经一题,小经一题,选答一题,上上者四题皆优,下下者一窍不通,满十七自然就是那一窍不通的。

曹无咎飞快将往年考试资料拿来了,明远拿着快速翻了一遍,又仔细从头一页一页翻看,看不出曹无咎真是个仔细人,不止是试题,还收集了往年上上等学生做的文章。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来教。”明远朗声念了去年大经题目,看向第五继华,使了个眼色,“作何解?”

“此、此言、出、出自《礼记·曲礼上》,”第五继华立刻正襟危坐,奇怪的是,讲起经文,他的结巴好像忽然好了一样,“与孟子‘治认治于人,食人食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取于人者,为人所取法也,取人者,人不来而我引取之也。来学往教,即其事也。”

“不成不成。”明远连连摇头。

第五继华凝眉质问,“小弟、哪、哪里解的,不对?”

“不是你解的不对,而是你解的太对了,过于对了。”明远站起来,背着手在厅中溜达,“你们第五家经学大家辈出,你说得出来,你觉得满十七说得出来吗?”明远指着一脸空白的满十七,“而且你看看他,能记得住你说的这些?”

“那、那明兄、你、你说、你说该怎么解。”

“你得先告诉他大白话,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说依礼,听说过招致贤人是要用他的德行来影响教化,没听说过招致贤人只是要他当块招牌而已。依礼,听说过有学生主动来到师门拜师学艺的规矩,没有听说过老师反而到学生住处去施教的。”明远踱着步一字一句说,然后问满十七,“明白了吗?”

“懂了懂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得这么明白!”满十七兴奋,“远哥儿你比先生们讲的都明白。”

明远再回头去跟第五继华说,“然后把白话稍微润色一下,咱们只要及格,又不追求上上等,只要教谕不是故意为难,应该会抬抬手让他过关的。”

第五继华想了想,又说回这句话,“《礼记》虽、虽然是是这样讲,可我、我觉得、需要商榷。礼闻来学,不闻来教。可既然做先生,就应该怀抱有教无类之心,要普惠天下学子,若彼未能开化,难道就要捐弃,若彼家境贫寒无力奉献束脩,难道就眼看他自闭于大道之外?既为人师,学高身正,是不是应该宽容大度,不要计较这些小礼,失小礼而证大道,是全德也。”

黄泗围拍案赞叹,“继华说得太对了!我有时候也觉得书上说得不对,可先生非要说我是胡说八道。我看你倒是当教谕的料,将来毕业满可以留在太学任教。”

宁端成有些踌躇,“毕竟圣人经典,自有其深意,我们还是不要曲解的好。”

见解不同,大家不约而同看着明远,听他怎么说。明远虽谦逊致静,但颇有见地。

明远真是对这个少年心生敬意,当时人虽然热衷清谈辩论,不重视经文义理,却非要把经典挂在嘴上,奉为圭臬,一字一句照搬解释。第五继华小小年纪,对于经义不仅能理解透彻引经据典相互对照着阐释明白,更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能从大小得失上进行论证,实在难得。

“泗围说的不错。将来北伐成功,第五兄若能以此心此理,教化汉夷学子归心于华夏,彼不来学,我自往教,继承道统,非你莫属。”明远跳过他们争执笑着圆了场,“不过现在也不必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