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男儿膝下有黄金!大汉最强代言人(2 / 3)
行礼。
见到这一幕,蔡邕眉头一皱。
他嘴巴动了动想说什么,但最后并没有说出口。
张幕注意到了蔡邕的表现,却当做没有看见。
他知道蔡邕要说什么。
无非就是跪拜。
这跪拜起源于跪姿,最开始并不代表着卑贱和身份低下,只是人们一种坐姿的衍生,这和当今生活环境与人们生活习惯有关系。
如现在,人们还没发明出凳子和椅子,吃饭时站着吃又不方便,所以都是跪坐在桌案前,也就是两膝及地,让臀部落座在脚后跟上。
而跪拜,是根据跪姿顺理成章产生的礼仪。
如迎宾宴客,主人家在酒席上与人畅谈甚欢,但免不了有恭送客人或者感谢客人的时候,因此人们发明出了“拜”,也就是跪坐着俯下身子,向着客人的方向伏地致礼。
这是一种尊重,主要还是为了偷懒。
这个时候,跪拜的阶级寓示性并没有那么强烈,如果同辈相交,很多时候会互相跪拜。
一直到椅子等高座坐具被发明,“坐”和“跪”的含义逐渐被分开,并在上层人士引导下了,成了社会阶级分化的标志的。
而在此之前,“跪拜”是礼,是古人们使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礼仪!
商周时期,因为种种原因,礼乐制度应运而生,周公兴制礼乐,以划分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在著名的儒家经典《三礼》中,记载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礼仪标尺。
孔子,是这种礼仪规则的最大拥护者。
后面儒家也是一脉相承。
有许多人知道“三叩九拜”,这乃是来自《周礼·春官·大祝》。
三跪九拜,每一拜都有明确规定,其中有“稽首”、“顿首”、“空首”三拜为正拜,后六拜是正拜衍生产物。
正拜有明确阶级划分,不同礼仪场合需要用到不同拜法,比如祭祀天地神明时,用“稽首”,地位下者拜上者,如臣下拜君王、子孙拜父祖、学生拜老师,也应拜以“稽首”。
稽首,即双膝跪地,拜头至地,长伏后起。
同辈之间,用“顿首”,即前面提到坐具还没有被发明时,跪坐衍生的一种送别方式,是同辈人互相致礼。
最后一拜“空首”是上位对下位的答谢式礼仪,不需要拜头至地,只需要将手垫在额头与地面间,额头轻点手背表示以致谢意。
但这些,对张幕而言都不可能接受。
所谓“三叩九拜”,表明上看是礼仪,但对不同阶级需要行使的不同礼仪是有着严格要求,其实就是在体现体现出上位者的尊贵。
《周礼》定下的规矩,后世每一位统治者都有沿用,特别是将礼节与“三纲五常”严格绑定,无形中便让人对上位者的崇敬之意变成了道德枷锁,能较少
秦朝时,始皇帝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礼仪也被严苛地运用。
西汉,刘邦手下的功臣嫌秦朝朝仪繁琐不堪,懒得遵守这些纲常教规,干脆起着哄废弃了朝仪。
刘邦感念这些弟兄从在沛县起就跟随,彼此情感深厚,有只是武功高强的猛将,但大多都没读过什么书,便答应了这件事。
名臣叔孙通毛遂自荐,为汉高祖定礼制规,虽很多地方复用了秦朝古法,但却再加以符合时局的修改,使得汉代朝仪没有秦朝繁琐,但依旧凸显出皇帝的地位。
可到汉武帝事情,有规定所有臣下应向皇帝跪拜,并且是按照爵位高低依次进行,不许任何人喧哗,不许人抬头看皇帝,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反而是到唐朝后,皇权意识较汉代相对削弱,
↑返回顶部↑